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375033)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曦陶颖易长青李梅金章丽燕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理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电致化学发光
  • 4篇吡啶
  • 4篇联吡啶
  • 4篇联吡啶钌
  • 4篇化学发光
  • 2篇电极
  • 2篇BPY
  • 2篇RU
  • 1篇电子转移
  • 1篇修饰
  • 1篇修饰电极
  • 1篇循环伏安
  • 1篇循环伏安法
  • 1篇有机改性
  • 1篇溶胶
  • 1篇溶胶一凝胶
  • 1篇碳电极
  • 1篇注射
  • 1篇注射法
  • 1篇自由基

机构

  • 6篇厦门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作者

  • 6篇陈曦
  • 5篇陶颖
  • 3篇易长青
  • 2篇李梅金
  • 1篇王小如
  • 1篇赵丽
  • 1篇小山宗孝
  • 1篇章丽燕

传媒

  • 2篇化学学报
  • 1篇分析化学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化学通报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金属离子对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在玻碳电极上,联吡啶钌[Ru(bpy)32+]于+1.50V(vs.Ag/AgCl)左右被氧化为Ru(bpy)33+,该氧化态离子与碱性水溶液中(pH8.2)的OH?反应生成激发态的Ru(bpy)32+*而发光.研究比较了15种金属离子对Ru(bpy)32+碱性水溶液电致化学发光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陶颖李梅金章丽燕陈曦
关键词:电致化学发光联吡啶钌金属离子
玻碳电极上Ru(bpy)_3^(2+)的吸附及其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电致化学发光方法,研究了Ru(bpy)32+在玻碳电极上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2Ru(bpy)3+的浓度和与玻碳材料接触的时间,直接影响了Ru(bpy)32+在玻碳上的吸附.还考察了吸附的Ru(bpy)32+在玻碳电极上被氧化后脱附的情况.
赵丽陶颖陈曦
关键词:电致化学发光联吡啶钌玻碳电极
联吡啶钌-草酸体系电致化学发光猝灭法检测苯胺和联苯胺被引量:14
2004年
利用苯胺和联苯胺对联吡啶钌 草酸体系电致化学发光的强猝灭作用 ,建立了电致化学发光猝灭的流动注射检测苯胺和联苯胺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在所选定的实验条件下 ,苯胺和联苯胺的检出限分别为 5 .0× 10 -7mol/L和 2 .0× 10 -7mol/L。对 1.0× 10 -5mol/L的苯胺和联苯胺 ,测定的标准偏差分别为 3%和 2 .5 % (n =6 )。对苯胺和联苯胺对联吡啶钌 草酸体系电致化学发光的猝灭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易长青李梅金陶颖陈曦
关键词:苯胺联苯胺循环伏安法
Ru(bpy)_3^(2+)固相电致化学发光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4年
将可电化学再生的电致化学发光 (ECL)试剂固定于电极表面 ,由此获得ECL传感器 ,从而减少分析过程中试剂的消耗和简化实验装置。本文综述了联吡啶钌及其衍生物的固相ECL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并简要介绍了各种固定方法及其相关的应用情况。
易长青陈曦
关键词:ECL电致化学发光RU(BPY)3^2+固相
有机改性溶胶-凝胶固定联吡啶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被引量:7
2005年
采用有机改性溶胶_凝胶制备技术 ,以四甲氧基硅烷 (TMOS)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DiMe_DiMOS)为共先驱体包埋聚苯乙烯磺酸钠 (PSS) ,通过离子交换成功地将联吡啶钌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被固定的联吡啶钌保持了良好的电化学活性 ,同时该方法制备的修饰电极对甲基安非他明有灵敏的电化学响应。
易长青陶颖陈曦
关键词:联吡啶修饰电极聚苯乙烯磺酸钠溶胶一凝胶有机改性先驱体
1-芘胺,N-甲基对茴香胺在电子转移停流注射法中反应机理研究
2004年
在电子转移停流注射法中通过电子转移,1 芘胺,N 甲基对茴香胺与较稳定的阳离子自由基反应生成活泼的阳离子自由基并偶合.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在6 31G 基组下,计算研究了中间产物的几何构型和热力学性质,通过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及电荷布居分析推测出其偶合机理.并用电喷雾质谱法检测其偶合产物,实验结果与推测值吻合.
陶颖陈曦小山宗孝王小如
关键词:电子转移基组几何构型自由基反应甲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