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R1025-3) 作品数:5 被引量:5 H指数:2 相关作者: 林琳 江斌 张世忠 吴胜会 更多>> 相关机构: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 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金” 福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波阳拟枭形吸虫人工感染试验 2015年 为探明在福建省古田县采集到的y 批从椭圆萝卜螺中检出的梨形囊蚴是何种吸虫的幼虫,对感染组4只20日龄半番鸭各灌服100个该囊蚴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在每只感染鸭直肠内均检出平均数量为52条,大小为(2.21~3.30)mm× (0.70~0.85)mm 的吸虫.该虫体分前后体二部分,前体呈杯状,有口吸盘、咽、假吸盘、腹吸盘等结构;后体呈弯月形或短圆柱形,有2个呈深分叶状的睾丸、1个卵巢以及储精囊、卵黄腺、虫卵等结构,经鉴定为波阳拟枭形吸虫.试验结果表明:福建省是中国存在该吸虫的第2 个省份,椭圆萝卜螺是该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从囊蚴发育到成虫的时间为5d. 江斌 林琳 吴胜会 张世忠关键词:囊蚴 第二中间宿主 鸭盲肠杯叶吸虫新种的遗传学初步分析 2013年 为了分析、比较鸭盲肠杯叶吸虫新种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之间的遗传学差异。通过提取吸虫的基因组DNA,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盲肠杯叶吸虫新种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之间的多态性和遗传距离。RAPD结果显示:盲肠杯叶吸虫新种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4411、0.4274、0.5700,遗传差异明显。从遗传学角度表明盲肠杯叶吸虫新种是一种不同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的一种新的寄生虫。 林琳 江斌 吴胜会 张世忠关键词:遗传学 RAPD 鸭盲肠杯叶吸虫新种(Cyathocotyle caecumalis sp. nov)的生活史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报道鸭盲肠杯叶吸虫的生活史,证实纹沼螺 Paraf ossarulus striatulus 和泥鳅 Misgurnus auguillicaudatus 是该吸虫的第一、二中间宿主。虫卵在20~28℃和适当光照条件下21 d 孵出毛蚴;毛蚴侵入纹沼螺后发育为胞蚴和尾蚴,并从62 d 开始自螺体向外逸出尾蚴;尾蚴侵入泥鳅体表和肌肉内经10 d 结成囊蚴;家鸭口服囊蚴后3 d ,囊蚴在鸭盲肠内发育为成虫并向外排卵。整个发育周期持续96 d 。 江斌 林琳 吴胜会 张世忠关键词:生活史 泥鳅 家鸭 鸭盲肠杯叶吸虫病的人工感染试验 被引量:3 2012年 为研究鸭盲肠肿大坏死症的病因,对38只20日龄肉鸭分别予以饲喂患盲肠肿大坏死症的病鸭内脏混合物、发病地的泥鳅以及从泥鳅体内分离出的囊蚴,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泥鳅饲喂组和500个囊蚴饲喂组均出现典型的盲肠肿大坏死症症状,100个囊蚴饲喂组只有轻微的症状和盲肠病变;从泥鳅饲喂组、500个囊蚴饲喂组和100个囊蚴饲喂组病变盲肠内均检出盲肠杯叶吸虫,平均数量分别39、61.7和11.8条.只-1,3组均检出虫卵;而病鸭内脏饲喂组不发病,亦未检出盲肠杯叶虫。试验结果表明盲肠杯叶吸虫是鸭盲肠肿大坏死症的病原,病例发生地水田中的泥鳅是盲肠杯叶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林琳 江斌 吴胜会 张世忠关键词:囊蚴 不同环境温度和光照对鸭盲肠杯叶吸虫虫卵孵化的影响 2014年 为探索鸭盲肠杯叶吸虫Cyathocotyle caecumalis sp.nov虫卵孵化所需的最适温度和光照,设置每天室外日照3h、不同室温(28~36℃、20~28℃、10~20℃、0~10℃)以及在27℃恒温、无光照条件等5个试验组进行虫卵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室温28~36℃组和室温20~28℃组的虫卵发育较好,其孵化率分别为27.5%和25.2%,孵化时间分别为14d和21d;室温10~20℃组的虫卵发育较差,其孵化率为5.1%,孵化时间为28d;室温0~10℃组虫卵不发育;而27℃恒温、无光照条件组,虫卵发育差,毛蚴多死亡,孵不出毛蚴。试验表明鸭盲肠杯叶吸虫虫卵发育的适宜条件为20~36℃,每天日照3h。 林琳 江斌 吴胜会 张世忠 黎朝生关键词:孵化率 温度 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