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074)
- 作品数:20 被引量:534H指数:14
- 相关作者:焦菊英白文娟马祥华焦峰温仲明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被引量:61
- 2005年
- 为给黄土高原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用系统聚类和逐步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的演替阶段进行划分,并定量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草地的演替,依次经历猪毛蒿群落→赖草群落→长芒草群落、铁杆蒿群落、达乌里胡枝子群落→白羊草群落。随着退耕地植被恢复的不断进行,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等丰富度指数以及群落Pielou指数,都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Simpson指数在演替初期及平衡阶段较大,群落生态优势度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K的含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和速效P含量不断减小,土壤表层密度变小,孔隙度变大。A层土壤全N、有效N含量、土壤pH值和C层土壤全N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A、C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其关系相反;B层土壤速效P的含量与群落生态优势度呈显著正相关;A、B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植被群落盖度呈正相关关系,B层土壤速效P含量与其关系相反。
- 马祥华焦菊英
-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特征自然恢复退耕地生态优势度丰富度指数
- 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被引量:18
- 2012年
-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选择17个样地8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群落,通过野外定点跟踪观测,运用相关分析法对生物量和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单峰型季节变异特征,最大值出现在7月或8月份,最小值出现在5月份;(2)土壤水分在土层垂直方向上具有3个明显的分层,0—100cm土壤水分活跃层、100—300cm土壤水分相对活跃层和300—500cm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3个层都有规律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8月份最大,5月或6月份最小;(3)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0—100cm土层土壤水分对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其影响作用逐渐降低;(4)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作用不同,在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物种,以加速整个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进程。
- 苏嫄焦菊英马祥华
-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降雨
- 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土地结构被引量:33
- 2004年
- 从土地类型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对安塞县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土地类型以梁坡和沟坡地为主,二者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0 53%;土地总体质量不佳,质量最好的川、沟台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2 61%;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层状、镶嵌状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土地利用率高,开发潜力小: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0 02%,林地占总土地面积的14 90%,其中郁闭度>35%的天然林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9 31%;牧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31 39%,而90%以上牧草地覆盖率都小于30%。反映出安塞县土地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急需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和调整,以保证其土地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 焦峰温仲明石辉王飞张晓萍杨勤科李锐
-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
- 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被引量:32
- 2003年
- 通过野外考察与室内分析,研究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在宁南山区恢复植被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保肥性能;随林龄增加,土壤养分状况明显改善。植被对土壤的培肥改良是一种正向持续反馈机制,植被恢复时间越长,效益越显著。
- 安韶山刘梦云李壁成焦菊英
-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养分
- 黄土丘陵区(安塞)县域尺度土地结构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从土地类型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安塞县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 焦峰温仲明焦菊英王飞张晓萍杨勤科李锐
-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
-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5
- 2004年
- 对有关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演替、土壤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 马祥华焦菊英
-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土壤环境相互作用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8年
- 为了探讨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该文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典范变量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土壤水分和养分、地形因子以及退耕年限对植物群落变化的影响,量化了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贡献。结果表明: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因子有土壤水分、速效磷、土壤种子库和坡向;仅用土壤种子库只可解释植物群落变化的32.1%;由于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种主要为猪毛蒿,其植被恢复潜力与速度比较小。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必要适当引进一些演替后期物种,如白羊草、铁杆蒿、长芒草等物种,以缩短演替时间,加速退耕地植被恢复进程,促进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防治。
- 白文娟焦菊英张振国
-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立地环境植被恢复黄土丘陵沟壑区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的贡献被引量:38
- 2005年
- 为了探求各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贡献的大小,利用因子分析 Factoranalysis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了土壤养分环境对植被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6个土壤养分因子中,土壤有机质、有效N、全P和速效P对植被恢复的贡献较大,是限制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主导因素,其它养分因子的贡献相对较小.根据土壤养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土壤有机质与全N和有效N呈显著相关.因此,在评价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贡献大小时,选取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不但节省了时间和财力,而且有助于植被恢复的快速评价.
- 马祥华焦菊英白文娟焦峰温仲明
-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分析被引量:52
- 2003年
-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 5条支流内黄丘区小流域淤地坝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淤地坝单坝的淤积速度、拦沙指标和拦沙效益 ,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淤地拦沙效益与淤地坝的规格、流域的侵蚀产沙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淤地坝的平均淤积库容在 0 .9~ 2 .4万m3 之间 ,平均淤地面积在 0 .14~ 0 .45hm2 之间 ,与坝高、坝控面积、侵蚀产沙模数和泥沙粒径成正比 ;拦沙指标变化在 5 0 0~ 760万t/km2 之间 ,与坝高成正比 ,与泥沙颗粒大小成反比 ;拦沙效益在 2 3 .3 %~ 5 2 .9%之间 ,与坝高成正比 ,与坝控面积、粗泥沙输沙模数呈反比关系。并对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的配置问题进行了讨论 ,认为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初期 ,应进行综合治理 ,发挥各项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 ,促进退耕还林 (草 ) ,以及林草的恢复和功能的发挥。在研究方面 ,应加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在时间上的互补性与协调性 ,以及在空间上的适宜性与合理布局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设计、流域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 焦菊英王万忠李靖郑宝明
- 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植被恢复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7
- 2005年
-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60cm土层随着退耕地恢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乔木地相对较高,草地相对较低,灌木地介于两者之间。自然恢复方式>自然+人工恢复方式>人工恢复方式,坡耕地的团粒含量最低;在0~20cm土层,恢复前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幅较大,后期增幅较小,而40~60cm土层的变化规律则相反。对同一种植被类型,>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0~20cm到40~60cm土层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在较浅土层灌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在较深土层乔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人为干预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从大粒径向小粒径转化,这种转化在较深土层表现的较明显。可见,在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具有较长恢复年限的乔木地,土壤的抗蚀性较强;自然+人工的恢复方式既缩短了植被恢复时间,也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
- 马祥华焦菊英白文娟
- 关键词:退耕地植被恢复生态重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黄土丘陵沟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