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YYYJ-1122)
- 作品数:57 被引量:377H指数:11
- 相关作者:贾宏光朱明超储海荣刘慧宣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创新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航拍视频帧间快速配准算法被引量:13
- 2013年
- 为应对相机运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无人机(UAV)视频相邻帧图像配准算法。通过空间分布约束和角点量限制来筛选有效的FAST特征点,引入自适应阈值提高特征点检测的环境适应性,采用训练得到的不相关采样点集对特征点进行二值描述,以获得准确快速的特征描述,并通过最近邻算法根据汉明距离获得特征匹配对,最后运用RANSAC方法得到帧间仿射变换模型参数,消除相机运动带来的影响,为后续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提供保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快速、稳定,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性,能够满足无人机系统视频图像配准的要求。
- 申浩李书晓申意萍朱承飞常红星
- 关键词:无人机计算机视觉图像配准特征提取
- 扁簧式起落架柔性变形的实时状态空间描述被引量:5
- 2014年
- 根据无人机地面动力学分析对扁簧式起落架动力学模型的要求,提出了该起落架柔性变形的建模方法。首先,基于模态分析相关理论,通过调整刚度矩阵等效边界约束条件,获得扁簧式起落架的约束模态数据,并采用模态缩减简化模型;然后,采用模态坐标变换解耦振动微分方程,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描述扁簧式起落架的动力学特性;最后,设计了静力学、动力学仿真测试以及扁簧落震实验对所建扁簧状态空间柔性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静力条件下,状态空间模型与有限元软件静力分析结果仅有0.07%的误差,验证了柔性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另外,包含柔性状态空间模型的落震仿真模型的仿真步长为1ms,与落震实验结果的误差小于5%,满足飞行仿真的要求。实验显示,提出的柔性建模方法可为多体动力学刚柔混合模型中柔性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 薛志鹏贾宏光厉明马伍元李艳辉
- 关键词:模态分析
- 机翼机身接头耳片接触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机翼-机身连接接头是飞机的重要部分,在飞机设计时,必须对其进行强度校核。文章针对某型机翼-机身接头,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接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螺栓所受最大等效应力为1610MPa,耳片所受最大应力产生在耳片内侧孔壁,最大等效应力为2140MPa,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材料进入塑性区。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误差在30%以内,为工程的认可范围,而且接头各部件的应力分布与理论分析相符。文中采用的方法可为机翼-机身连接接头结构及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设计的改进提供关键数据。
- 牛一虹刘波丁同超贾宏光
- 关键词:非线性有限元弹塑性接触耳片
- 结合图像信息熵和特征点的图像配准方法被引量:35
- 2013年
- 在分析当前主要的图像配准技术之后,针对图像特征点的分布和同名点的匹配问题,提出了结合图像信息熵和特征点的图像配准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块,根据信息论的方法,计算每一块的信息熵,信息熵的大小基本反映了各个模块的纹理变换情况。然后根据各个模块的信息熵大小,进行图像的粗匹配。之后在各个模块提取出一定数目的特征点,信息熵大,纹理信息丰富,选取的特征点就相应较多,反之则纹理信息变化不大,选取的特征点数目较少。最后根据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同名点进行精确匹配。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对两幅图像进行传统方法和改进的图像配准方法的比较。
- 吴泽鹏郭玲玲朱明超贾宏光宣明
- 关键词:图像配准信息熵特征点
- 齿啮式谐波传动中短环型柔轮变形及应力被引量:4
- 2012年
- 柔轮的疲劳断裂破坏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对柔轮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是谐波齿轮研究的重点。齿啮式谐波传动中短环型柔轮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可有效解决杯型和钟型柔轮加工困难以及在筒底转角处应力集中的问题,从而延长谐波传动的使用寿命。文章利用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理论,建立了短环型柔轮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变形和应力进行理论分析;在考虑几何非线性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谐波齿轮的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实体模型,对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短环型柔轮的初始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为研究齿啮式谐波传动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 肖前进贾宏光
- 关键词:谐波传动应力
- 空间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动镜速度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为了改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中动镜运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静态性能,设计了基于扰动观测器的非线性PID控制器。首先对该动镜驱动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分析系统中的非线性因素。之后给出了设计该控制器的理论依据。最后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动镜以133mm/s运动时,采用基于扰动观测器的非线性PID控制器控制时,系统响应超调量为0,上升时间为3ms,稳态均方差为0.0392,性能明显优于传统PID控制器。结果证明了该控制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满足了干涉仪的动镜匀速性要求。
- 张明月章家保杨洪波
- 关键词:扰动观测器控制器
- 基于扩展全变分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方法被引量:3
- 2014年
- 针对传统的基于场景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算法收敛速度慢和校正精度不高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全变分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方法。在分析全变分算法的图像去噪性能的基础上,针对运动的红外图像序列,扩展了全变分的应用范围。通过最小化非均匀校正后图像的全变分,利用最陡下降法,得到计算增益量校正因子和偏移量校正因子的迭代公式。针对校正图像存在的鬼影现象,设计了一种自适应阈值控制的鬼影消除方法。实验表明:相较于目前已有的方法,该方法有效地去除了原始红外图像的固定图案噪声,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图像细节信息,提高了图像质量。
- 吴泽鹏贾宏光宣明朱明超郭玲玲杨磊
- 关键词:图像处理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全变分
- 双环控制电动舵机系统的设计验证被引量:6
- 2015年
- 针对空空导弹的电动舵机系统,提出了基于传动机构主模态的控制方案,并利用机构动态特性匹配和主模态法设计了双环控制系统。对曲柄滑块机构中的连杆进行分析,利用机构动态特性匹配和主模态方法将高阶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简化为二自由度自由转子模型。对二自由度模型与控制系统联合建模,分析机构在有无阻尼状态时谐振主频对系统开环截止频率的影响,确定了按照无阻尼状态进行系统设计更为可靠。最后,对传动机构进行了模态测试,确定了机构动态特性匹配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合风洞测试数据在全弹道飞行平台上对含机构主模态的舵机系统进行了性能验证。模态测试结果表明:固支舵面第一阶扭转频率为1 210.47rad/s,传动机构(含舵面)第一阶扭转频率为1 148.17rad/s,与理论1 180.0rad/s结果一致。全弹道飞行平台外载荷验证显示:最大铰链力矩为6.8Nm时,舵面弹性转角为1.1°,舵机跟踪自驾仪指令最大误差为±0.1°,这些结果满足舵机系统对性能指标的要求。
- 张跃韩雪峰
- 关键词:空空导弹
- 某圆柱壳体结构加筋拓扑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加筋圆柱壳结构在飞行器中大量使用。为了确定某圆柱壳体结构的筋的分布,运用SIMP材料插值方法对其进行了拓扑优化分析。以筋在优化区域内的分布为优化变量,以筋的总体积不超过优化部件总体积的50%为约束条件,以低阶固有频率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对圆柱壳体结构进行拓扑优化,优化后的低阶固有频率由优化前的357Hz增加到386.4Hz,增加了8.24%。
- 马青王涛
- 关键词:拓扑优化有限元固有频率
- 一种折叠翼飞行器离筒性能分析
- 2016年
- 针对折叠翼飞行器发射离筒瞬间姿态变化及折叠翼机构展开性能问题,对影响飞行器离筒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对飞行器离筒过程进行了受力分析,分析了影响飞行器离筒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飞行器离筒过程理论模型和ADAMS仿真模型,对飞行器离筒过程中低头角变化、离筒时间、离筒速度、离筒最大应力、折叠翼机构展开时间和折叠翼展开同步性等参数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所得计算结果;分析了发射角对飞行器离筒过程中低头角和接触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误差在5%以内,可以相互验证;水平发射时飞行器离筒低头角为0.49°、离筒时间为163 ms、离筒速度为14.12 m/s;随着发射角的增加飞行器离筒低头角减小,离筒过程最大冲击力减小;计算结果为飞行器发射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晓东韩雪峰
- 关键词:飞行器姿态动力学模型ADAMS仿真折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