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07JQ0065)

作品数:3 被引量:116H指数:3
相关作者:黄润秋邓辉刘云鹏巨能攀赵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边坡
  • 2篇岩体
  • 2篇岩体边坡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响应
  • 1篇软硬互层
  • 1篇倾板
  • 1篇离散元
  • 1篇公路
  • 1篇公路高边坡
  • 1篇边坡工程
  • 1篇边坡稳定
  • 1篇边坡稳定性
  • 1篇边坡稳定性评...
  • 1篇变形破坏机制

机构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邓辉
  • 3篇黄润秋
  • 2篇刘云鹏
  • 1篇宋金龙
  • 1篇赵建军
  • 1篇巨能攀
  • 1篇袁进科

传媒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反倾软硬互层岩体边坡地震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8
2012年
反倾软硬岩体互层边坡是公路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类边坡,在不利条件下有失稳破坏的可能,特别是在坡脚受到扰动、降雨、地震等作用时。以"5.12"地震期间都汶公路(都江堰—汶川)上一处边坡的地震响应为例,采用离散元UDEC软件对其进行模拟,系统研究了其地震响应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软弱岩层挤压变形强烈,有向外剪出的趋势。同时,在地震波反复拉张作用下,软弱岩层位置容易开裂,成为坡体变形破坏的优势拉裂区域。地震波加速度、速度随高程变化放大显著,在坡体表部位移量随高程增高而逐渐增大。就整体而言,岩体内部的节理裂隙进一步张开,并产生了一些新的裂隙,弯曲倾倒有加剧的趋势;而坡表覆盖层普遍具有表部拉张开裂和掉块现象,特别是在地形几何形态突变处,破坏更为显著。
刘云鹏邓辉黄润秋宋金龙袁进科
关键词:地震响应离散元变形破坏机制
公路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优化设计被引量:85
2009年
公路高边坡具有数量多、地质条件复杂及施工速度快等特点,施工期变形破坏事例频发。基于这一现状,依托皖南山区汤屯高速公路,提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公路高边坡优化设计研究方法。通过"高边坡普查→提出优化设计分区建议→筛选重点边坡→重点边坡优化研究"的工作思路,形成优化设计研究成果,由业主、设计、施工等单位将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于高边坡施工。将变形理论与强度理论相结合,形成基于地质过程原理的重点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控制方法,通过边坡变形稳定性分析,判断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发展过程;结合施工及监测反馈信息,分析目前所处阶段、潜在滑动面位置等。然后,利用强度稳定性分析方法得出边坡治理设计所需数据,进行优化设计,再采用变形理论结合施工和监测反馈信息验证支护效果,进一步优化设计,确定最终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这套方法保证了公路高边坡的快速施工和正常运营。
巨能攀赵建军邓辉黄润秋
关键词:边坡工程边坡稳定性评价
反倾板裂岩体边坡振动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探讨反倾板裂岩体边坡在动力扰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制和失稳模式,为防治理论提供依据。结合沙窝子高边坡的已有地质资料及汶川地震以后的边坡变形破坏调查情况,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重晶石粉、膨润土及石蜡油组成的相似材料,按照1∶500的相似比例对该处边坡进行了构建,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其在动力作用下的响应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动力触发因素对边坡的影响非常显著,特别是坡体的软弱岩层带容易产生拉破坏,坡体的变形破坏往往最先发生在此处,甚至构成其后缘主要破坏边界。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可将这类边坡的变形失稳过程概括为3个阶段,即倾倒变形阶段(潜伏阶段)、坡体震裂阶段(触发累计阶段)和坡体溃滑阶段(能量释放阶段);整个震动破坏阶段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岩土体松动碎裂、后缘坡肩拉裂、裂缝发展和变形位移累计、前缘坡脚鼓出及抛起式溃滑剪出5个阶段。
刘云鹏黄润秋邓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