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253) 作品数:8 被引量:33 H指数:4 相关作者: 郭昱嵩 刘楚吾 王中铎 刘筠 刘丽 更多>> 相关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红鳍笛鲷微卫星DNA标记的开发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2011年 以三亚外海的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珠富集法开发19个适用于红鳍笛鲷的微卫星DNA标记,其中16个为多态性标记,等位基因数为2~11,期望杂合度为0.242~0.896,观测杂合度为0.156~1.000,Ler 14、Ler 29、Ler 49等3个位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031),Ler9-Ler18、Ler12-Ler19、Ler46-Ler47、Ler46-Ler49、Ler18-Ler50、Ler14-Ler51等6对位点间检测到明显的连锁(P<0.05),Ler29、Ler13、Ler49、Ler19、Ler24、Ler25、Ler14、Ler51、Ler18、Ler9等10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0.5],Ler47、Ler12、Ler15、Ler46等4个为中度多态位点(0.25>PIC>0.5)。 郭昱嵩 王中铎 谢子强 刘楚吾关键词:红鳍笛鲷 微卫星DNA 磁珠富集 南海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群体遗传结构 被引量:10 2012年 测定了南海西沙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区(11~12°N,15°N;110~112°E)黄鳍金枪鱼61尾(17尾成鱼、44尾幼鱼)和大眼金枪鱼26尾(22尾成鱼、4尾幼鱼)的线粒体基因组控制区部分序列(D-loop),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群体的同源数据,分析结果:(1)黄鳍金枪鱼与大眼金枪鱼均具极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99%),聚类树及群体间分化指数(FST和Snn)表明大眼金枪鱼群体分化程度明显高于黄鳍金枪鱼群体;(2)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南海群体与印度洋群体之间基因流最强(Nm=51.638和261.280 10),其次为太平洋群体(Nm=10.868 8和-50.801 81);(3)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都基本服从群口扩张模型,而mismatch分布分别呈单、双峰,其中大眼金枪鱼的南海群体扩张较晚(Tau=7.902)且最为明显(θ1/θ0=99 999/14.752)。 王中铎 郭昱嵩 颜云榕 侯刚 范艳波 冯波 卢伙胜 刘楚吾关键词:大眼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 孟加拉笛鲷与四带笛鲷的微卫星分析 2011年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nus)和勒氏笛鲷(L.russel-lii)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适用于孟加拉笛鲷(L.bengalensis)和四带笛鲷(L.kasmira)的微卫星引物,并应用于三亚和湛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5对引物中筛选出13对可以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其中12对可在孟加拉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10对可在四带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9对为两个种通用.孟加拉笛鲷的湛江群体(ZMJ)和三亚群体(SMJ)、四带笛鲷的湛江群体(ZSD)和三亚群体(SSD)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888 9、4.111 1、4.333 3、4.222 2;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583 3、0.638 9、0.594 4、0.638 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72 0、0.469 2、0.547 4、0.525 7.将本实验所得结果与笛鲷鱼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湛江海域野生笛鲷的遗传多样性整体比较丰富,但部分野生笛鲷已表现出杂合子缺失的趋势,这势必会引起将来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所以要尽早对野生群体进行摸底调查,并找出解决养殖群体污染野生群体这一问题的方法. 李培 王中铎 郭昱嵩 刘丽 刘楚吾关键词:海洋生物学 微卫星 引物筛选 军曹鱼线粒体DNA全序列与鲹鱼宗系的系统进化 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长距PCR法测得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全长16758 bp的mtDNA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FJ154956和NC_011219),结构组成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一致。Blast获取GenBank数据库的高相似度(score=10055—30213)全序列数据,运用最大简约法、邻位连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了军曹鱼与其他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并采样用松散分子钟(Uncorrected relaxed lognormal clock)对军曹鱼的起源时间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军曹鱼与鲯鳅科的亲缘关系较参与分析的其他鱼类更为密切(后验概率为0.997),推测军曹鱼大约起源于56百万年(Million years ago,Ma)前的古新世塔内特阶(Thanetian)时期;(2)军曹鱼科、鲯鳅科和印鱼科聚为一支,但其置信度较低(后验概率为0.593),且丝帆鱼科、鲹科分别与鲭科和鲀科鱼类聚为不同分支,因此不支持鲹鱼宗系(Carangoid lineage)为单系群。 王中铎 郭昱嵩 刘楚吾 刘筠关键词:军曹鱼 线粒体DNA 系统进化 4种笛鲷AFLP引物筛选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以湛江近海的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红鳍笛鲷L.erythropterus、千年笛鲷L.sebae为研究对象,采用EcoRⅠ/MselⅠ双酶切组合,对4种笛鲷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的开发和筛选,并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50对引物中筛选适合4种笛鲷的AFLP引物,其中勒氏笛鲷筛选出24对,获得位点1431个,多态位点比例为22.85%;紫红笛鲷筛选出20对,获得位点137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17.08%;红鳍笛鲷筛选出22对,获得位点1403个,多态位点比例为17.18%;千年笛鲷筛选出22对,获得位点1349个,多态位点比例为12.90%。Nei氏遗传距离法计算每种笛鲷30个个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勒氏笛鲷为0.1035,紫红笛鲷为0.0719,红鳍笛鲷为0.0805,千年笛鲷为0.0572。选取2对引物对4种笛鲷群体间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获得总位点140个,多态位点104个。4种笛鲷种群间遗传距离分布在0.3773—0.6650,明显高于各笛鲷种群内遗传距离,其中紫红笛鲷和千年笛鲷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6650,勒氏笛鲷和红鳍笛鲷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3773。 刘丽 赵洁 郭昱嵩 刘楚吾关键词:笛鲷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系统发育分析 笛鲷属鱼类DNA分子条码、系统进化和成种机制 被引量:7 2010年 对20种笛鲷鱼类的72条DNA条码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采自南海的13种笛鲷鱼类的典型样本;利用这13个典型样本的线粒体DNA的3个基因(COⅠ,COⅡ和Cytb)全序列和核DNA的2个基因(RAG1和RAG2)的部分序列组合而成的5389bp,对这13个物种进行了系统进化关系的推测.数据表明,分子进化关系与基于Allen的形态学分类系统所强调的体色、体侧带型特征相关性明显.分布在浅水的黄体笛鲷(Lutjanus kasmira,L.bengalensis和L.quinquelineatus)和分布在深水的红体笛鲷(L.malabaricus,L.erythropterus和L.sebae)分别聚在一起,因此推测,作为缺乏地理隔离的岩礁鱼类,笛鲷的成种机制可能是通过体色与视觉系统同步分化驱动物种分化. 王中铎 郭昱嵩 李路 汤恩浦 谭围 刘楚吾 刘筠关键词:系统进化关系 笛鲷属 物种形成 DNA条码 笛鲷属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评估 被引量:8 2010年 运用通用引物长距PCR(Long-PCR)和常规PCR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鲈形目笛鲷科的4种笛鲷属鱼类(孟加拉笛鲷、四带笛鲷、千年笛鲷和马拉巴笛鲷)和军曹鱼科的军曹鱼线粒体DNA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FJ171339,FJ416614,FJ824741,FJ824742和NC_011219),得出所用全序列测定体系的方法通用性较强,操作简单。线粒体基因组的比对分析表明,测定的mtDNA基因组的绝大部分区段与GenBank中现有的脊椎动物的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以军曹鱼外群结合GenBank中近缘笛鲷鱼类(勒氏笛鲷、蓝点笛鲷和黑带鳞鳍梅鲷)进行的聚类分析中,勒氏笛鲷与黑带鳞鳍梅鲷的聚类关系近于同属物种,与形态学分类存在矛盾。通过单个基因和基因拼接序列比较,综合考虑邻位连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的置信度和序列的信息量,对1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属内种间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进行了评估,将基因分成不同的4等:很好的为ATPase6和cox2;好的序列为ND2和cox1;差的为ND6、ND3和ATPase8;包括Cytb在内的其余6种基因为中等。分析还揭示出序列长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系统进化树的置信度,且属内物种间比较时序列长度的影响小于高级阶元。 王中铎 谭围 郭昱嵩 刘丽 刘楚吾 刘筠关键词:笛鲷属 线粒体基因组 分子系统进化 DNA barcoding,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speciation of snappers (genus Lutjanus) 被引量:1 2010年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13 snapper speci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established using the combined DNA sequences of three full-length mitochondrial genes (COI, COII and CYTB) and two partial nuclear genes (RAG1, RAG2). The 13 species (genus Lutjanus) were selected after DNA barcoding 72 individuals, representing 20 specie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although DNA barcoding aims to develop species identification systems, it may also be usefu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hylogenies by aiding the selection of taxa. Combined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gene data has an advantage over an individual dataset because of its higher resolving power. WANG ZhongDuo1,2,3, GUO YuSong1,3, TAN Wei1, LI Lu1, TANG EnPu1, LIU ChuWu1,2,3 & LIU Yun2 1Fisheries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25, China关键词:PHYLOGENETIC LUTJANUS SPECIATION BARCO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