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XJL003)
- 作品数:40 被引量:316H指数:10
- 相关作者:张志斌张新红靳美娟师安隆朱兵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宝鸡文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茂名市人口城镇化进程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分析了茂名市人口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和现状,提出了应当从制定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中小城市中心功能,加快建制镇建设等方面来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中小城市吸收为主,建制镇吸收为辅”的人口城镇化格局。
- 雷春芳张志斌
-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
- 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整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被引量:3
- 2009年
- 以经济、空间和制度为基点,构建了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整合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而,以兰州——西宁这一典型的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为例,在此理论框架内探讨了整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和内外动力,并最终总结出不同阶段的经济、空间和制度整合模式。其中,经济方面包括产业互补模式、雁行发展模式和经济一体化模式,空间方面包括双核整合模式、轴线整合模式和面域整合模式,制度方面包括对宏观制度和微观机制的创新变革。
- 张新红张志斌吴永诚陈谦
- 关键词:城镇密集区
- 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被引量:17
- 2006年
-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座中四联的良好区位、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尽人意,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为此,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三方面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旨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 张志斌宋瑜
- 关键词:旅游资源
- 开发区与城市的整合发展--以兰州市为例被引量:8
- 2010年
- 开发区作为城市特殊组成部分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以兰州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从地域空间、产业经济和制度文化的角度来透视开发区与城市进行整合发展的基础,并以产业集群理论、精明增长策略作为理论依据,分别对开发区与城市在用地、基础设施、产业、制度四个方面的整合发展以及开发区内部的整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对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张志斌曹琦师安隆
- 关键词:开发区城市精明增长
- 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相关问题透视被引量:10
- 2005年
- 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行为特征出发,分机构设置、编制体系、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力图揭示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以期对处于发展加速期和结构转型期的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 张志斌宋瑜
-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管理
- 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西宁为例被引量:2
- 2007年
- 本文以西宁为例,分析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城市内部、都市圈、区域三个层面的空间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适度拓展,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袁寒张志斌
- 关键词:城市
- 西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被引量:14
- 2008年
- 作为青海省会和青藏高原的区域中心城市,西宁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遵循历史发展脉络,分析西宁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演化特点进行全面阐释,认为地形基础、工业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是影响城市空间演化的主要因子,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沿交通线扩展,呈单中心放射状形态,并与周边城镇构成不完善的核心——边缘结构。
- 张志斌袁寒
- 关键词:空间结构
- 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被引量:51
- 2006年
- 回顾了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主要评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国外研究经历的形态研究、功能研究、人文关怀到空间机制的研究,反映出国外空间结构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相比之下,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才不断增多,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但在学科建设、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国内外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 靳美娟张志斌
-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形态相互作用
- 城市标志性形象整合开发研究——以兰州市为例被引量:1
- 2009年
- 城市标志性形象是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兰州自然环境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标志性形象空间分布不均衡,地域特色不鲜明,营销保护不积极。今后应以地域文化为根基,围绕黄河文化构建城市主题标志性形象,按照功能特征打造节点区域标志性形象,依托环境本底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景观形象,以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竞争能力,有效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 张志斌
- 关键词:城市形象地域文化
- 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被引量:8
- 2005年
- 青海城镇体系经历了发韧期、奠基期、转型期3个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湟水谷地最先拉开了城镇发展的历史帏幕,随后逐步向西扩展进入青海湖地区.宏观上,从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区渗透,进而向游牧区拓展,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和地域开发进程的调控作用,因此城镇分布数量和密度呈现出农耕区—农牧交错区—游牧区逐级递减的趋势.中观上,以河流为脉络,城镇发展或溯源而上伸入高原腹地,或向河谷两岸推进,进入山区,表现为从优势生存空间向劣势生存空间的时空转化,城镇数量与密度呈现出川水地区—浅山地区—脑山地区的递减趋势.微观上,河谷农耕区城镇选址多位于河流阶地上,土地肥沃,取水便利;而牧区城镇的选址却往往与水草丰美的牧场相关,映射出古代城镇对自然条件和自然物质基础的依赖性.总体而言,青海省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中央行政建制和军事据点的设置,而非城镇内部社会经济自我发展.就单个城镇而言,民族文化、民族宗教与民族贸易的亲合关系和响应力,是城镇成长的主要推进剂.
- 王录仓陆凤英
- 关键词: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