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07ZSB059)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封玲汪希成赖先齐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生态重建
  • 4篇玛纳斯河流域
  • 3篇干旱区
  • 2篇生态环境
  • 2篇绿洲
  • 2篇旱区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绿洲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资源
  • 1篇盐渍
  • 1篇盐渍化
  • 1篇盐渍化土地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变动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
  • 1篇生态环境演变
  • 1篇生态区
  • 1篇水资源

机构

  • 4篇四川师范大学
  • 3篇石河子大学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6篇封玲
  • 4篇汪希成
  • 2篇赖先齐

传媒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中国农史
  • 1篇西北人口
  • 1篇农村经济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古今农业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土地的发生发展及其生态重建被引量:4
2009年
本文运用遥感影像分析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土地的分布情况及其原因,认为自然和人为因素是形成盐渍化土地的主要原因,认为推广渠道防渗、实行灌排配套、采用竖井排灌及节水滴灌,并配合相应的农业技术建设新的生产技术体系等改良措施是盐渍化土地生态重建的重要途径。
封玲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生态重建
人口变动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2010年
本文以建国后新疆开垦的最大人工绿洲——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干旱区人口变动与生态环境演变之间的主要作用机制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认为人口数量增长引起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导致干旱区环境退化的主要人为诱因,不均匀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则加剧了这种资源环境压力,而人口的素质状况则决定了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下最终的环境演化方向。
封玲汪希成
关键词:干旱区人口生态环境玛纳斯河流域
玛纳斯河流域不同生态区地下水资源利用与开发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地质作用。本文对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开发方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地貌部位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差异,提出不同生态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注意事项。考虑到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今后应严格管理和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保持合理的生态水位和合理比例的生态用水量,注意防止地下水过度开发引发新的生态环境危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封玲汪希成赖先齐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
基于MOD系统的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演变与重建研究——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山地-绿洲-荒漠系统(MODS)是形成绿洲及其绿洲农业的基本条件。玛纳斯河流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开垦的最大人工绿洲,其地貌呈现典型的MODS结构。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通过利用1980、1990、2000和2005年的卫星遥感图像与数据对玛纳斯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演变状况分析,结果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绿洲化与荒漠化并存以及"整体优化、局部逆转"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ODS的生态保育与重建措施。
封玲汪希成
关键词:MODS干旱区绿洲生态重建
玛纳斯河流域草地资源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四期的遥感影像和数据对玛纳斯河流域草地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草地面积减少,覆被度降低、牧草产量下降、种群退化和种类减少的趋势明显,并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退耕还草,改革草场管理体制、改良建设草地、优化畜群品种结构、加大草地投入是加强草地资源建设,是实现流域生态重建的有效措施。
封玲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草地生态重建
干旱区绿洲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重建——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通过对其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认为农林牧业的发展可以是造成区域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区域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先进的可持续农林牧业不仅可以有效地修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也可以构建优质高产、对环境友好和生态功能良好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可通过绿洲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绿洲现代化产业链的建立等,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及其精深加工业,最终实现区域生态恢复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
封玲汪希成赖先齐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生态重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