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020)

作品数:12 被引量:173H指数:6
相关作者:林开敏郑文辉郭玉硕赵长存李卿叁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国家林业局上饶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杉木
  • 5篇土壤
  • 3篇凋落
  • 3篇树种
  • 3篇酚类
  • 3篇酚类物
  • 3篇酚类物质
  • 2篇凋落叶
  • 2篇杉木林
  • 2篇不同树种
  • 1篇凋落物
  • 1篇盐基离子
  • 1篇演替
  • 1篇养分
  • 1篇养分释放
  • 1篇叶凋落物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优势树种

机构

  • 12篇福建农林大学
  • 6篇国家林业局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武夷学院
  • 1篇上饶师范学院
  • 1篇邹城市林业局

作者

  • 12篇林开敏
  • 7篇郑文辉
  • 5篇郭玉硕
  • 5篇赵长存
  • 4篇叶发茂
  • 4篇李卿叁
  • 3篇何宗明
  • 3篇石丽娜
  • 3篇陈梦瑶
  • 3篇徐昪
  • 2篇周丽春
  • 2篇林艳
  • 1篇赵均嵘
  • 1篇章志琴
  • 1篇马祥庆
  • 1篇林思祖
  • 1篇张秀娟
  • 1篇刘凯

传媒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年份

  • 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森林土壤酚类物质的消解规律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研究方法,对4种森林生态系统(天然更新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老龄林、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酚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或冷藏状态下,各系统土壤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基本上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各系统土壤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的总消解率分别为64.91%-91.21%、58.13%-83.24%和65.27%-83.78%.在冷藏状态下,土壤总酚的消解率比在常温状态的土壤低,说明低温抑制了土壤总酚的消解作用,而对土壤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的消解率影响不明显.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总酚和复合态酚的消解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溶性酚的消解率差异不显著.初始酚类物质含量高的土壤系统,其消解率也较高,表明如果没有外来的酚类物质继续加入,土壤中各种酚类物质的消解率较高.由此推测,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酚类物质在土壤中发生严重积累并造成林木中毒的可能性较小.
林开敏叶发茂李卿叁郭玉硕徐昪赵长存
关键词:酚类物质
7种不同树种凋落叶对模拟酸雨缓冲性能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浸提法,研究杉木、火力楠、木荷、楠木、马尾松、格氏栲和闽粤栲7种树种凋落叶对模拟酸雨的缓冲性能。结果表明:各树种凋落叶对模拟酸雨的缓冲能力中,火力楠凋落叶最强;楠木、木荷、杉木和马尾松凋落叶的缓冲能力相仿,处于中间的位置;格氏栲和闽粤栲凋落叶的缓冲能力最弱。在pH 2.7和pH3.5的模拟酸雨中,7种树种凋落叶均提高模拟酸雨溶液的pH值;在pH 5.0的模拟酸雨中,除火力楠外,其余6种树种凋落叶均未能提高模拟酸雨溶液的pH值。7种树种凋落叶在模拟酸雨作用下溶液pH值的上升幅度随着模拟酸雨酸度的增加而增加。除了pH 2.7模拟酸雨中格氏栲凋落叶盐基离子浸提总量大于木荷外,3个酸度梯度模拟酸雨盐基离子浸提总量的关系均是火力楠>闽粤栲>木荷>格氏栲>楠木>杉木>马尾松。7种树种除火力楠和木荷凋落叶外,各树种凋落叶盐基离子浸提总量均随着模拟酸雨酸度的增加而增加;各盐基离子的浸提量则随模拟酸雨酸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通过综合分析得知,7种不同树种凋落叶对模拟酸雨的缓冲能力与凋落叶的pH值密切相关;盐基离子的淋溶虽然对缓冲模拟酸雨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凋落叶对酸雨的缓冲性能是凋落叶与酸雨通过多种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
郑文辉林开敏徐昪赵长存蔡锰柯刘圣恩
关键词:凋落叶模拟酸雨盐基离子
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对3 600 m^2的大样地进行调查,对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面积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巢式样方法与组合样方法所绘出的群落所有木本植物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乔木层与灌木层的种—面积曲线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方法与不同层次的种—面积曲线均呈现出物种数目随样地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群落所有木本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的最小取样面积在(1 000-1 200)m^2、(700-900)m^2和(1 200-1 300)m^2;遴选出拟合杉木老龄林群落所有的木本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种—面积关系较好的模型。
蔡锰柯林开敏赵长存郑文辉刘圣恩何宗明郭玉硕
杉木人工林下杉木、楠木和木荷叶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动态分析被引量:48
2010年
采用网袋法,对0-360 d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楠木〔Phoebe bournei(Hemsl.)Yang〕和木荷(Schima superbaGardn.et Champ.)叶凋落物在杉木人工林下的分解特征及营养元素(N、P、K和C)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经过360 d的分解,杉木、楠木和木荷叶凋落物的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40.6%、42.0%和51.6%,平均腐解率分别为0.001 3、0.001 6和0.002 0 d-1,叶凋落物的分解半衰期分别为537、482和372 d。在整个分解过程中,3个树种叶凋落物中P含量总体上均呈波动且缓慢的上升趋势;K含量在分解过程前期均急剧下降,然后随分解时间的延长变化趋缓;N含量变化差异较大,随分解时间的延长,杉木叶凋落物中N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另外2个树种叶凋落物中N含量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C含量基本上呈前期上升、中期下降、后期又略有上升的趋势,而C/N比则呈前期略上升而后期逐渐下降的趋势。3个树种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P、K和C的释放率及其动态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3个树种叶凋落物中K的释放率均较高、变化趋势较接近,且均处于净释放状态;杉木叶凋落物中N、P和C的释放率总体上低于另2个树种,且木荷叶凋落物中N、P和C基本均处于单调净释放状态,而杉木叶凋落物中N、P和C以及楠木叶凋落物中P和C在分解过程前期均略呈净富集状态,之后N和C基本上呈净释放状态、P则呈波动式净释放状态。结果表明,在杉木人工林下,阔叶树种(楠木和木荷)叶凋落物比针叶树种(杉木)叶凋落物易分解,且阔叶树种叶凋落物中的营养元素也较易释放。
林开敏章志琴叶发茂林艳李卿叁
关键词:杉木楠木木荷叶凋落物养分释放
酚类物质对土壤和植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4
2010年
酚类物质是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之一,它对植物的生长、养分吸收、生理特性、酶活性以及生长环境中的土壤、微生物等都存在影响。本研究对酚类物质对土壤和植物的作用机制、植物生态系统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分布、酚类物质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进行探讨,展望农林生产实践中酚类物质的研究趋势,为解决农业和林业生产中因酚类物质的影响引起生产力下降问题提供依据。
林开敏叶发茂林艳李卿叁
关键词:酚类物质土壤植物
不同树种凋落物覆盖对土壤温度与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盆栽模拟试验,对添加杉木、火力楠、乳源木莲、楠木、木荷5种不同树种凋落叶的盆栽杉木苗土壤的温度与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下1与5 cm土层土壤温度在8时至14时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上升;16时1 cm土层土壤温度均降低,而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下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各异.从8时至16时,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下1与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大小顺序分别为:CK>杉木>木荷>楠木>火力楠>乳源木莲、CK>杉木>楠木>木荷>火力楠>乳源木莲.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下1与5 cm土层土壤中,有添加凋落叶覆盖处理土壤的日温差均小于CK;添加凋落叶覆盖的处理中,杉木凋落叶覆盖处理的土壤日温差最大,乳源木莲凋落叶最小.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的土层温差中,从8时至16时添加凋落叶覆盖处理均小于CK;添加凋落叶覆盖的处理中,杉木凋落叶覆盖的土层温差最大,楠木凋落叶最小.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下土壤含水量中,8时至16时添加凋落叶覆盖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添加凋落叶覆盖的处理中,乳源木莲和木荷凋落叶覆盖下土壤含水量较高,杉木凋落叶覆盖下相对较低.研究表明,添加凋落叶覆盖可以降低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日温差和土层温差,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乳源木莲凋落叶的效果较好.
郑文辉刘圣恩林开敏蔡锰柯石丽娜陈梦瑶
关键词:凋落叶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杉木
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研究
2015年
以杉木老龄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数级数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建立3 600 m2的大样地分析杉木老龄林群落的种-多度关系。结果表明:样方的平均物种数和个体数分别为6.86种和35.75株,各样方的物种数及个体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杉木老龄林群落中生境空间对物种个体的承载能力,还未限制其物种数量。个体数-种序(p>0.05)和频度-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均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则能够较好拟合个体数-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但频度-种序(p<0.05)的分布曲线则不适合用该模型来解释。随着尺度的增加,物种数和个体数的变异系数、二者间的相关性及物种数的方差逐步下降,个体数的方差却呈上升的趋势。
蔡锰柯刘圣恩林开敏赵长存郑文辉何宗明郭玉硕
近自然生态恢复条件下杉木老龄林群落优势树种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被引量:19
2015年
为探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在长时间近自然生态恢复条件下的优势种种群特征,应用相邻格子法对福建南平西芹教学林场75年生杉木老龄林群落优势树种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荷、丝栗栲、刨花楠种群结构呈现反"J"型,属于增长型种群,杉木、细齿柃木种群呈现正"J"型,属于衰退型种群.在种群水平上,杉木呈现均匀分布,木荷、细齿柃木群落呈现聚集分布,刨花楠、丝栗栲呈现随机分布,且聚集程度,细齿柃木>木荷>刨花楠>丝栗栲>杉木.木荷种群大树阶段呈现随机分布,幼苗、幼树、中树均表现聚集分布;刨花楠、丝栗栲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均呈现聚集分布;细齿柃木幼苗阶段呈现聚集分布,幼树阶段呈现随机分布,中树阶段呈现均匀分布;且杉木和细齿柃木不同发育阶段的扩散系数随龄级的递增而变大.杉木老龄林正处于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综上表明:近自然生态恢复有效丰富了杉木老龄林群落的植被种类,在退化了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中,杉木的混交树种选择应优先考虑竞争力强的乡土树种,如木荷、刨花楠、丝栗栲等.
刘圣恩林开敏蔡锰柯郑文辉石丽娜陈梦瑶周丽春郭玉硕何宗明
关键词:种群结构演替
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揭示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的土壤结构演变规律,应用分形模型,对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下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及其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值由大到小均为人工林1>人工林2>老龄林>萌芽林>天然林,这说明2种近自然杉木林经营模式(萌芽林与老龄林)比传统栽杉模式(人工林1与人工林2)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但仍不如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与0.25-0.05 mm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05-0.01 mm、0.005-0.001 mm及小于0.001 mm粒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全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林开敏蔡锰柯刘凯赵长存郑文辉刘圣恩
关键词:杉木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
夹竹桃与珊瑚树光合光响应及PSⅡ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被引量:11
2015年
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夹竹桃和珊瑚树进行光合光响应拟合和叶绿素荧光光响应测定,分析Pn与荧光参数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夹竹桃和珊瑚树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良好.在同等光合有效辐射下珊瑚树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夹竹桃,夹竹桃的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分别为82.67μmol·m-2·s-1和824.35μmol·m-2·s-1,珊瑚树的LCP和LSP分别为33.93μmol·m-2·s-1和757.19μmol·m-2·s-1,珊瑚树的耐阴能力大于夹竹桃,夹竹桃的光强适应范围稍大于珊瑚树.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夹竹桃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大于珊瑚树,夹竹桃通过光化学猝灭(qP)转换光能的作用高于珊瑚树,而以非光化学猝灭(NPQ)耗散光能的作用小于珊瑚树.两种灌木ETR和PCR光响应曲线变化的"拐点"可能与光饱和点有关.在园林应用中夹竹桃适合全光环境,珊瑚树适合适度遮阴环境.
刘圣恩林开敏石丽娜陈梦瑶周丽春张秀娟
关键词:夹竹桃珊瑚树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