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2012]258) 作品数:10 被引量:36 H指数:4 相关作者: 磨美兰 谢智文 何怡宁 韦平 韦天超 更多>> 相关机构: 广西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医药卫生 更多>>
基于相似度的三元社团合并算法 被引量:1 2016年 针对使用相似度测量进行社团划分时可能出现的判断冲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的三元社团合并算法。首先计算网络中所有节点相似度,并构建相似度矩阵和阈值矩阵。通过对相似度阈值的选取,筛选网络中不同的三元社团,并将其作为社团合并的基本元素,通过社团相似度将其合并。然后将剩余节点和孤立三元社团分别按照节点从属度和三元社团从属度划分到相应社团。三元社团的构建更加清晰地凸显了社团结构。最后通过在人工合成网络和真实世界网络上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算法可以准确高效地将网络中的节点划分到相应的社团。 吴磊 谢刚 杨云云关键词:复杂网络 社团发现 相似度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对雏鸡黏膜固有免疫相关受体和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2014年 为探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与宿主固有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致病与免疫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IBV变异株GX-YL5感染鸡后不同时间点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固有免疫相关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以及IBV载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Toll样受体TLR2、TLR3、TLR6、TLR7、趋化因子MIP-1β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4、CCR4在IBV感染后1~8天以及细胞因子IFN-α、IFN-β、IL-1β、IL-6、IL-10在IBV感染后1~5天,mRNA转录水平至少有一个时间点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感染后14~28天,一些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则出现下调;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的IBV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立即上升,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结果表明,IBV感染早期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固有免疫相关受体和细胞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说明IBV感染对宿主固有免疫应答产生明显的影响. 何怡宁 郑衍生 谢智文 侯金莲 韦天超 磨美兰 韦平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气管黏膜 趋化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 冠状病毒颗粒样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4年 冠状病毒主要包括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鼠肝炎病毒等,给人类健康和养殖业带来巨大风险,避免风险的有效手段是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疫苗。病毒样颗粒是由病毒的一个或多个结构蛋白自动组装而成,但不含病毒核酸的空壳结构,具有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优点,可作为冠状病毒病的候选疫苗。论文就病毒颗粒样疫苗的免疫机制、冠状病毒的结构蛋白在病毒组装和成熟中的作用、应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病毒样颗粒疫苗的优点、常见冠状病毒的颗粒样疫苗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相关病毒颗粒样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宋丽丽 毕玉彧 甘书钻 孙新宽 磨美兰关键词:冠状病毒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病毒样颗粒 疫苗 醛酮还原酶AKR7A1在活性醛引起的V79-4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AKR7A1在活性醛引起的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KR酶活性实验检测外源性AKR7A1蛋白在V79-4中国仓鼠肺细胞中的催化活性,使用caspase-3活性实验和基因突变致畸实验检测在V79-4细胞中过表达AKR7A1对活性醛引起的细胞凋亡和致畸作用的影响。结果 AKR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转染AKR7A1的V79-4细胞内还原酶活性显著升高,表明稳定表达的AKR7A1具有催化活性。caspase-3活性实验结果显示:稳定表达AKR7A1的V79-4细胞经10μmol/L丙烯醛处理后,caspase-3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细胞。致畸实验结果显示:表达转空载体的V79-4细胞在4-羟基壬烯醛处理后的突变率显著高于稳定表达AKR7A1的V79-4细胞。结论稳定表达醛酮还原酶AKR7A1能显著提高V79-4细胞对丙烯醛引起的细胞凋亡和4-羟基-2-壬烯醛引起的致畸作用的抵抗力。 李丹 马东初 张歧山 刘融关键词:细胞凋亡 醛酮还原酶 致畸作用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诱导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3年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其病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基因组高度变异,血清型众多且交叉保护性差,常导致免疫失败,因此深入研究其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是研究IBV致病机制的热点,其中作为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第一道防线的天然免疫是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关键因素。论文从模式识别受体、Ⅰ型干扰素、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天然免疫细胞和补体系统五个方面对IBV感染诱导宿主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IBV的致病机制研究和IB防控提供参考。 郑衍生 何怡宁 谢智文 韦平 韦天超 磨美兰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致病机制 天然免疫 敲减AKR1A1基因对H_2O_2及4-羟基壬烯醛诱导的1321N1脑星形细胞瘤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细胞中的醛酮还原酶1A1(AKR1A1)在抗氧化应激和有毒醛代谢中的作用。方法通过LipofectamineTM RNAiMax以siRNA转染1321N1细胞,用Western blot法和qRT-PCR检测1321N1细胞中AKR1A1基因抑制水平。siRNA转染后的细胞经H2O2和4-羟基壬烯醛处理后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成活率;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黄双乙酸酯(DCFH-DA)标记法检测敲减AKR1A1基因对H2O2诱导的1321N1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法和qRT-PCR结果显示1321N1细胞经特异性siRNA转染后,AKR1A1基因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70%)。MTT法检测结果显示,siRNA-AKR1A1转染后的1321N1细胞在H2O2或4-羟基壬烯醛压力下的细胞成活率显著降低,而且敲减AKR1A1的1321细胞内H2O2诱导的R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细胞。结论使用的特异性siRNA能有效抑制AKR1A1基因在1321N1星形细胞瘤细胞中表达,AKR1A1参与1321N1脑星形细胞瘤细胞中的4-羟基壬烯醛代谢,并且很可能参与调节脑细胞的抗氧化应激机制。 李丹 张岐山 周立娜 刘融关键词:小干扰RNA 醛酮还原酶 4-羟基壬烯醛 氧化应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1 2013年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引起中老年人视功能严重损害的常见视神经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NAION的实验研究成为该病预防和治疗的方向,而建立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包括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NAION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不断进步,应用光动力学的方法成功建立的NAION模型使人们对该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就NAION动物模型制备过程中的实验动物选择、不同造模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述,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王文娟 马伟娜 王建民关键词: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动物模型 鸡固有免疫MDA5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2014年 固有免疫中的MDA5信号通路是机体识别入侵胞内病原体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MDA5、LGP2和MAVS在识别入侵病原体、激活固有免疫下游的转录因子、诱导干扰素、各种细胞因子及炎症因子的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NCBI已发表的鸡MDA5、LGP2和MAV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构建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在荧光定量PCR仪上建立标准曲线,并进行灵敏度、重复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成功建立检测鸡MDA5、LGP2和MAVS 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此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稳定性高的特点,为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鸡源MDA5、LGP2和MAVS表达提供技术平台,也为进一步探究鸡相关疾病的固有免疫机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谢智文 何怡宁 吴翠兰 戴锦龙 韦平 韦天超 磨美兰关键词:MAVS 实时荧光定量PCR 基于Django框架的故障诊断和安全评估平台 被引量:6 2015年 符号有向图(SDG)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在系统推理和图形绘制上有待改进。详细描述了计算机辅助下的SDG故障诊断和安全评估平台的开发过程。平台的开发基于开源Django框架,具有搭建维护简单、操作方便、易于二次开发等特点;利用分层SDG模型和新的推理算法实现对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安全评估,支持故障传播路径查询和分层SDG的自动绘制。以田纳西-伊斯曼过程(TEP)为例,对平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证明平台推理结果完备、有效,具有实际应用的前景。 柴庆龙 谢刚 陈泽华 赵靓关键词:故障诊断 安全评估 DJANGO 人源醛酮还原酶7A2融合蛋白的纯化及其对苯代谢产物的催化活性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使用FPLC系统纯化人源醛酮还原酶(AKR)7A2融合蛋白,并检测纯化的AKR7A2蛋白对苯的代谢产物的催化活性。方法将含有His-AKR7A2的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大肠杆菌,通过IPTG诱导AKR7A2融合蛋白的大量表达;利用FPLC系统通过HiTrap亲和柱和G25 Sephadex凝胶色谱柱纯化AKR7A2融合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采用酶活性实验检测纯化的重组AKR7A2蛋白对苯甲醛、双苯醌和反向,反向-2,4-二烯-1,6-己二酮(MUC)的底物特异性。结果使用FPLC系统通过两步纯化法成功获得重组的His-AKR7A2融合蛋白,纯度高达98%。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重组AKR7A2蛋白对苯甲醛有中等亲和力,对MUC亲和力较高,对双苯醌的亲和力较低。结论成功纯化了重组人源AKR7A2蛋白,并检测了其对3种苯代谢产物的底物特异性,AKR很可能在苯的代谢途径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丹 初阳 刘雅茹 张歧山 秦勇关键词:醛酮还原酶 蛋白纯化 底物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