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999)
- 作品数:15 被引量:88H指数:5
- 相关作者:展淑琴吴海琴张桂莲郑少微孙宏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强啡肽A及其与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5年
- 强啡肽(dynorphin,DYN)为内源性阿片肽的一大家族之一,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内一类重要的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脑与脊髓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 巩付华展淑琴
- 关键词:缺血性脑损伤强啡肽A缺血性脑血管病内源性阿片肽神经递质多发病
- 脑脊液、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CSF)免疫球蛋白IgG、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SF中寡克隆区带(OCB)的变化。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IgG及血清IgG、IgA及IgM的变化,并用CSF蛋白电泳来测定三组患者的CSF中OCB的阳性率。结果:对照组、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IgG含量分别是6.02±0.98mg/dl、58.09±5.29mg/dl、72.50±6.52mg/dl及6.64±1.17mg/dl;对照组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077.68±22.75mg/dl、176.41±10.32mg/dl及116.29±10.82mg/dl;脊髓炎患者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226.53±27.86mg/dl、286.03±18.12mg/dl及149.66±11.92mg/dl;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296.00±28.35mg/dl、247.88±16.91mg/dl及153.65±12.96mg/dl;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101.6±32.72mg/dl 178.6±9.69mg/dL及158.47±12.61mg/dl。CSF中IgG以吉兰-巴雷组升高最明显,其次是脊髓炎组,脊髓炎组及吉兰-巴雷组血清IgG及IgA均较对照组升高,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及病毒性脑炎组血清IgM均较对照组升高。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OCB阳性率分别是10%、7%及0。结论: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伴随有CSF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伴有鞘内蛋白合成增加。
- 展淑琴岳天海吴海琴张桂莲王香玲黄芳张茹卜宁孙宏刘璟洁杜贇姚丽王虎清李燕玲范清雨翟跃芬高飞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寡克隆区带脑脊液血清神经系统疾病
- 脑白质高信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脑白质高信号是一种常见的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表型。许多缺血性卒中患者会合并脑白质高信号。严重脑白质高信号可增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风险,对患者转归造成不利影响,需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 马书音展淑琴
-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血栓切除术脑白质疏松白质
- 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强啡肽A(1-8)含量及含水量的变化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层及纹状体中强啡肽A(1-8)含量及含水量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用放免法观察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及脑缺血组大鼠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中强啡肽A(1-8)在100min,MCAO后、再灌注8h及24h含量的变化,并测定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含水量的变化。结果: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及脑缺血再灌注8h大鼠缺血侧脑皮层强啡肽A(1-8)含量分别是5.58±0.61pmol/g及3.51±0.43pmol/g;缺血侧纹状体强啡肽A(1-8)含量分别是7.72±0.92pmol/g及5.62±0.71pmol/g。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及脑缺血再灌注24h大鼠缺血侧脑皮层强啡肽A(1-8)含量分别是5.43±0.52pmol/g及2.41±0.32pmol/g;缺血侧纹状体强啡肽A(1-8)含量分别是7.59±0.88pmol/g及4.35±0.63pmol/g。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缺血组大鼠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含水量逐渐增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降低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中的强啡肽A(1-8)含量及增高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的含水量。
- 展淑琴An ZhouTao Yang郭新奎黄芳
- 关键词:纹状体大脑皮质脑水肿
- 特殊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例及其发病机制探讨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管迂曲所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Twisted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TSSS)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1例特殊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迂曲所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TSSS)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以探讨导致此类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原因。结果先天血管畸形及血压波动可能是TSSS的重要原因,此外还包括年龄、糖尿病等原因。结论 TSS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先天的血管畸形及血压的巨大波动可能是其发病原因,年龄、糖尿病等可能也参与其发病。
- 郑少微展淑琴巩付华吴海琴张桂莲卜宁孙宏王虎清
-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高血压病
- 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比较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寻找一种制作简单,成功率高的脑缺血模型。方法: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4h、8h、24h后生理盐水灌注后取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100min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4h、8h、24h后灌注取脑;对照组30只。比较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术后存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成功率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组死亡率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TC染色: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梗死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梗死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方式简单、结果稳定、缺血时间可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拟脑梗死的动物模型。
- 展淑琴高亚亚张凌峰吴海琴张桂莲卜宁孙宏
- 关键词:脑缺血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再灌注
-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的不良相关危险因素:152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被引量:33
- 2021年
-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翟跃芬王虎清展淑琴吴海琴
- 关键词:静脉溶栓
-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及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电图各分支差异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比较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及面肌痉挛患者的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G)神经传导差异,为面神经分支病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收集288例包括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恢复期患者40例、Bell麻痹早期患者86例、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110例及面神经功能正常者52例的面神经电图(ENoG)潜伏期及波幅结果,分析面神经颞支(Ⅰ)、颧支(Ⅱ)、颊支(Ⅲ)、下颌缘支(Ⅳ)各分支运动传导潜伏期和波幅组间的差异,评估各分支受损差异。结果Bell麻痹早期颧支潜伏期高于正常组(P<0.05),Bell麻痹恢复期四支波幅均低于正常组(P<0.05),第Ⅰ、Ⅱ、Ⅲ支波幅降低更显著(P<0.01);HFS组第Ⅱ、Ⅳ支潜伏期低于正常组(P<0.01),第Ⅰ支波幅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面神经各分支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疾病对面神经分支的影响不同,Bell麻痹早期可能出现第Ⅱ支潜伏期延长,发病2周以上1月以内的Bell麻痹恢复期患者神经变性程度高,四支波幅均降低,第Ⅰ、Ⅱ、Ⅲ支波幅降低更明显;面肌痉挛时可出现神经兴奋性增高,第Ⅱ、Ⅳ支潜伏期明显缩短或第Ⅰ支波幅增高的电生理改变。这些结果为临床面神经分支病损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 徐玺展淑琴向莉
- 关键词:面神经电图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 结节性硬化症伴梗阻性脑积水1例报道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lex,TSC)伴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改变、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TSC伴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例患者确诊为TSC,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EGA)待排。结论 TSC可合并SEGA,并致梗阻性脑积水,手术切除肿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辅助应用m TOR抑制剂可一定程度抑制肿瘤生长。
- 陈梦萦展淑琴车璐曹军霞巩付华郑少微
-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癫痫发作梗阻性脑积水MTOR抑制剂
- 血管性眩晕患者脑DSA结果的病因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根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探讨导致血管性眩晕的病因。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行脑DSA检查的血管性眩晕患者211例。收集临床资料后,根据脑DSA结果分析血管性眩晕的病因以及椎动脉V1段迂曲的关系。结果脑DSA结果异常94例,包括血管狭窄(狭窄率≥30%)85例(40.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5例(2.4%),烟雾病2例(0.9%),动脉瘤9例(4.3%),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0.5%),动静脉瘘1例(0.5%)。椎动脉V1段迂曲180例(85.3%),且与性别、年龄、高血压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TIA及DSA异常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血管狭窄、TIA是血管性眩晕的常见病因,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烟雾病、动静脉瘘是血管性眩晕的少见病因;椎动脉迂曲导致后循环血液动力发生改变,可出现血管性眩晕。椎动脉迂曲与代谢性疾病尚不相关,而女性、老龄、高血压病史是椎动脉迂曲的危险因素。
- 郑少微巩付华展淑琴吴海琴张桂莲张茹孙宏王虎清
- 关键词:血管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DSA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