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1422)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段朝霞张洁元李兵仓陈魁君王建民更多>>
-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其促增殖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鉴定方法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其增殖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取小鼠主动脉,去除周围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将动脉环剪成0.5 mm大小,放入基质胶处理的12孔培养板内,待细胞长满,用胰酶消化后,取单细胞悬液用抗CD146免疫磁珠纯化,再用CD31抗体鉴定细胞纯度,按104个细胞/孔加入96孔板培养,细胞70%~80%融合时用不同浓度MIF或MIF抑制剂处理细胞,48 h后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检测细胞增殖程度。结果经CD146磁珠纯化后细胞纯度为95%以上,MTT检测结果显示低剂量MI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而高剂量MIF则与MIF抑制剂一样,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结论成功建立了简单可行的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证实一定剂量范围内的MI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说明MIF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多种病理生理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段朝霞陈魁君张洁元李兵仓王建民
-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细胞培养技术剂量效应关系小鼠
-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其促增殖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少突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获取小鼠高纯度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系的培养及鉴定方法,以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其增殖活性的调节。方法取新生(0-2 d)C57B6小鼠的大脑皮层进行混合胶质细胞培养,在9-10 d时采用振荡、差速贴壁的方法分离、纯化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然后用添加了神经营养因子(N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PDGF-A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下每天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法对表面抗原进行细胞鉴定。然后按104个细胞/孔加入96孔板培养,细胞70%-80%融合时用不同浓度MIF处理细胞,48 h后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检测细胞增殖程度。结果获得纯度90%以上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少突胶质前体细胞NG2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抗体阳性;胶质细丝酸性蛋白(GFAP)及髓鞘碱性蛋白(MBP)均为阴性。MTT检测结果显示低剂量的MIF能促进OPCs的增殖,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高剂量MIF则抑制OPCs的增殖。结论通过振荡及差速贴壁法并结合少突胶质细胞定向培养基可以成功获得高纯度的OPCs,MIF能以剂量效应关系促进OPCs增殖。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其相关机制及OP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奠定基础。
- 段朝霞张洁元陈魁君王建民李兵仓
- 关键词:细胞培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 人多巴胺D2基因启动子区-350A/G多态位点荧光素酶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及活性检测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人多巴胺D2(DRD2)基因启动子区-350 bp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rs1799978)对DRD2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DRD2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功能及其对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易患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人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扩增DRD2基因启动子区-350 bp处分别为A或G的目的片段(-1000 bp^+168 bp),与经过改建的报告基因空载体pmirGlo-promoter相连接,构建启动子区-350 bp处分别为A和G的重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及测序进行鉴定,然后将构建好并经过鉴定的表达载体pmirGlo-promoter-A和pmirGlo-promoter-G分别与pRL,-CMV瞬时共转染人胚肾癌细胞株HEK293,48 h后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重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pmirGlo-promoter-A和pmirGlo-promoter-G;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pmirGlo-promoter-G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pmirGlo-promoter-A,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pmirGlo-promoter-A/pmirGlo-promoter-G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DRD2基因启动子区-350 bp为G时,基因转录活性较高,为A时,基因转录活性较低,说明rs1799978多态位点由A突变为G后,可能增强基因转录活性,该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DRD2基因启动子区-350 bp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 段朝霞张洁元陈魁君李晓霞许川王建民李兵仓
- 关键词:多巴胺受体D2
- 人多巴胺D2受体基因内含子区51103T/C多态性对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人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51 103 bp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rs2075652)对DRD2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风险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人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序列(399 bp),51 103 bp处分别为T或C,与报告基因载体pmir Glo相连接,构建重组荧光素酶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测序得以鉴定,然后分别与pRL-CMV共转染人胚肾癌细胞株HEK293,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mir Glo-T/pmir Glo-C,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当第3内含子区51 103 bp位点为C时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为T时(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pmir Glo-T/pmir Glo-C报告基因重组质粒,DRD2基因第3内含子区rs2075652位点由T突变为C后,可能增强基因转录活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DRD2基因内含子区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段朝霞张洁元陈魁君李晓霞王建民李兵仓
- 关键词:多巴胺受体D2基因多态性
-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2年
-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严重创伤,迄今为止尚无痊愈的治疗措施。目前,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由于不同类型种子细胞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不同,细胞植入后,存活、生长、分化各异,使得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及安全性差异极大。未来的研究应首先保证细胞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并采用联合措施,更有效地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 段朝霞张洁元陈魁君李兵仓
- 关键词:脊髓损伤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