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501-001-04) 作品数:15 被引量:329 H指数:12 相关作者: 张远 丁森 高欣 马淑芹 刘思思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辽宁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辽河真核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5 2017年 真核浮游藻类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生态功能,本研究对辽河水环境样本的18S rRNA基因的V4可变区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对获得的OTU代表性序列进行物种注释.比较注释后的生物种类信息与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的异同,并将OTUs的代表性序列与NCBI中真核浮游藻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此外研究了真核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指标.研究共获得约167 901条18S rRNA基因V4可变区的高质量序列,注释为424个OTUs,涵盖了134种真核浮游藻类OTUs.与光学显微镜鉴别结果类似,高通量测序结果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此外检测到轮藻门、隐藻门、定鞭藻门和金藻纲等显微镜观察结果中未有的类群.系统发育分析可在门这一分类阶元对隐藻门和甲藻门聚类,并将隐藻门在属水平进行聚类和区分,甲藻门可以在部分科或属水平聚类和区分.RDA结果显示,氨氮、活性磷和硝态氮是影响真核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本研究为认识辽河水环境中真核浮游藻类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预示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辽河流域浮游植物监测和水环境质量指示中的应用潜力. 王靖淇 王书平 张远 林佳宁 高欣 臧小苗 赵茜关键词:RRNA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鱼类生物群落对太子河流域土地利用、河岸带栖息地质量的响应 被引量:21 2015年 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是多空间尺度环境因子作用的结果。探讨不同尺度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之间的作用关系,识别影响水生生物群落完整性的尺度问题,是有效开展水生生物保护的基础。基于2009年对太子河流域15个样点的鱼类、河岸带栖息地质量评价,结合遥感影像解译的太子河流域土地利用情况(包括流域尺度和河段尺度),研究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与两种尺度土地利用、栖息地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子河上游地区河岸栖息地质量较好,下游地区由于农业用地、城镇用地比例的增加河岸栖息地质量明显下降。F-IBI与自然用地比例呈正相关,与农业、城镇用地比例呈负相关。农业用地对F-IBI的影响体现在流域尺度,而城镇用地在两种尺度上都存在显著影响。相比于农业用地,城镇用地相同比例的增加会导致F-IBI更快的下降。底质、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是显著影响F-IBI的栖息地质量评价参数。3项参数均随农业和城镇用地比例增加而降低,农业用地主要在流域尺度上对3项参数产生影响,城镇用地主要影响底质和水质状况2项参数,而在两种尺度上的影响相差不大。 高欣 丁森 张远 马淑芹 刘思思 孟伟关键词:鱼类 土地利用 栖息地质量 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21 2013年 2010年9月、2011年5月和8月对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鱼类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鱼类28种,以杂食性耐污小型鱼类为主,其中鲤科鱼类占65.52%。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种类大幅减少,且表现出营养结构简单化、鱼类资源小型化的特征。保护区鱼类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可分为石佛寺水库上游、石佛寺水库下游和感潮河段3个区段。保护区上游鱼类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下游;鱼类物种数秋季高于春季,而鱼类个体数均匀程度春季高于秋季。典范对应分析发现秋季TN(F=3.25,P=0.012)和水温(F=2.86,P=0.016)为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 刘斌 张远 渠晓东 刘思思 孟伟 丁森关键词:鱼类 物种多样性 基于野外数据建立大型底栖动物电导率水质基准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16 2015年 科学合理地设定水质基准是水生生物保护和水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水体电导率数值的高低由溶解于其中的各种阴阳离子的浓度所决定,而较多的研究也证明电导率能够显著地影响水生生物类群,特别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存活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离子组成的复杂性,导致无法开展基于室内实验的水生生物电导率基准值的推导。本文借鉴美国环境保护局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建立电导率基准值的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打分方法,分别从电导率是否对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物种存在毒性效应、人为干扰的增强是否会通过电导率产生毒性作用,以及其他环境因子是否对电导率基准值的制定产生影响3个方面,探讨了基于野外数据建立我国电导率基准的可行性。研究区域为辽河流域的浑河及太子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研究结果表明,电导率的升高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物种的出现频率。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同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证明了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显著地增加了水体中电导率的数值。对有可能引起物种消失的其他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是引起大型底栖动物消失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结果,基于野外调查数据来建立大型底栖动物电导率基准值是可行的,为我国水质基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远 丁森 赵茜 高欣 赵瑞 孟伟关键词:电导率 大型底栖动物 野外数据 2009年与2014年太子河流域附石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6 2018年 为了解近年来太子河流域附石藻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及二者的响应关系,于2009年和2014年对太子河全流域的附石藻群落和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并探究了基于附石藻群落保护的主要水环境因子浓度限值.结果表明:(1)与2009年相比,2014年太子河流域的附石藻密度、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均显著升高(P<0.05);群落组成中对不良环境干扰呈负响应的藻属相对多度普遍升高,对不良环境干扰呈正响应的藻属相对多度普遍降低.(2)与2009年相比,2014年水环境因子中ρ(TDS)(TDS为总溶解性固体)、ρ(SS)、ρ(TN)、和ρ(NO_3^--N)显著降低(P<0.05),ρ(DO)显著升高(P<0.05).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2009年ρ(TN)和ρ(NH_4^+-N)是影响太子河流域附石藻群落的重要水环境因子;2014年ρ(TN)、ρ(NH_4^+-N)和ρ(TDS)对附石藻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3)经局部加权回归散点修匀法(locally weighted scatterplot smoothing,LOWESS)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当ρ(TDS)、ρ(TN)和ρ(NH_4^+-N)分别为185.00、1.00和0.22 mg/L时,其与P-IBI构成的拟合曲线存在拐点,且拐点两侧的P-IBI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显示,2009—2014年太子河流域的附石藻群落和水环境状况整体有所改善,合理控制ρ(TN)、ρ(NH_4^+-N)和ρ(TDS)对该流域的附石藻群落保护有重要意义. 臧小苗 张远 林佳宁 马淑芹 王书平 赵茜 高欣关键词:环境因子 生态阈值 浑河流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 2016年 流域水生态调查是对受损的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基础。以浑河流域为例,对全流域62个采样点的鱼类群落进行调查。共采集并鉴定出鱼类34种,隶属于7目10科29属。其中,鲤科鱼类个体数占比最高(88.5%),鳅科次之(6.7%)。依据鱼类群落组成的相似性,利用聚类分析将62个采样点分为3组:组Ⅰ主要分布于浑河上游;组Ⅱ主要分布于浑河中游的各支流;组Ⅲ主要分布于浑河中下游的干流及各支流。指示物种分析结果显示:组Ⅰ指示物种为洛氏鱥、北方条鳅、北方花鳅和中华多刺鱼;组Ⅱ指示物种主要为鲫、麦穗鱼、宽鳍鱲等中度耐污种;组Ⅲ指示物种为餐条。典型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表明:影响浑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河流等级、悬浮物固体(SS)浓度、森林用地比例、农业用地比例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浓度。 刘伟 张远 高欣 贾晓波 马淑芹 刘思思关键词:鱼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浑河流域 太子河流域不同水生态区鱼类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 被引量:17 2016年 为了研究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在不同水生态区间的差异性,基于太子河流域3个水生态区,于2010年8月调查了全流域53个采样点的鱼类群落分布及水体理化环境因子,利用F-IBI(鱼类完整性指数)对河流健康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太子河流域不同水生态区鱼类群落分布和河流健康的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态Ⅰ区(上游山地区)整体表现为健康,Ⅱ区(中游丘陵区)以处于健康状况的采样点居多(45%),Ⅲ区(下游平原区)健康状况不佳,处于一般、差、极差等级的采样点占到90%.通过比较不同水生态区良好(F-IBI≥50.03)和不健康(F-IBI≤37.06)状况对应采样点的环境因子发现,水生态Ⅰ区内ρ(TN)差异显著(P<0.05),Ⅱ区内表现为林地面积所占比例差异显著(P<0.05),Ⅲ区内海拔、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的差异显著(P<0.05).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显示,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在水生态Ⅰ区为平均流速(F=2.75,P=0.005),在Ⅱ区为林地面积所占比例(F=2.65,P=0.003),在Ⅲ区则为ρ(COD_(Cr))(F=3.83,P=0.001)、平均流速(F=3.42,P<0.001)、ρ(TP)(F=3.46,P=0.001)和pH(F=2.90,P=0.002).研究显示,在制订流域鱼类保护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水生态区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 王云涛 张远 高欣 马淑琴 殷旭旺 丁森关键词:鱼类 群落结构 不同微生物处理工艺对全氟化合物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17 2015年 以辽宁省4个采用不同微生物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采用WAX固相萃取分离富集和高效液相-质谱联用(HPLC/MS/MS)方法测定了4个污水处理厂中13种PFCs(全氟化合物)〔9种PFCAs(全氟羧酸类化合物,C4-C12)和4种PFSAs(全氟磺酸类化合物,C4、C6、C8、C10)〕的质量浓度.研究发现,9种PFCAs(C4-C12)(记为∑PFCAs)和2种PFSAs(C4、C8)(记为∑PFSAs)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水体中各PFCs浓度水平与碳链长度呈显著负相关.进水中ρ(∑PFCAs)和ρ(∑PFSAs)分别为81.5-135.9和3.7-4.6 ng/L,出水中ρ(∑PFCAs)和ρ(∑PFSAs)分别为47.4-63.3和2.8-3.7 ng/L.进、出水受PFCAs尤其是短链PFCAs污染较为严重.4个污水处理厂对PFCs的去除呈现相似的去除效果及规律,即PFCs的去除主要靠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而与污水处理厂所采用的微生物处理工艺相关性不大. 王凯 郭昌胜 张远 柏杨巍 李晓晨 徐建关键词:污水处理厂 全氟化合物 太子河流域不同水生态区EPT群落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解同一流域不同水生态区EPT〔蜉蝣目(Ephemeroptera)、襀翅目(Plecoptera)、毛翅目(Trichoptera)〕这一敏感类群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于2009年枯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分别对太子河流域3个水生态区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上游区域的水生态Ⅰ区EPT物种数(64种)显著高于中下游区域的水生态Ⅱ区和Ⅲ区,其中,仅毛翅目物种数在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显示,水生态Ⅰ区影响EPT群落分布的环境要素为电导率和水温,而水生态Ⅱ区、Ⅲ区则为电导率、φ(细沙)、ρ(BOD5)、ρ(TP)和ρ(NH3-N).枯水期影响EPT群落分布的因素为电导率、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和ρ(BOD5),丰水期为电导率、ρ(SS)、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和水温.偏线性回归(partial linear regression,PLR)分析显示,水生态Ⅱ区物种和环境要素的模型总解释率最高(均约为0.60),其他2个区次之(水生态Ⅰ区、Ⅲ区总解释率分别为0.13~0.43、0.13~0.53),丰水期模型的总解释率为0.33~0.78,而枯水期模型的总解释率为0.43~0.71.相对于单一环境要素模型,不同类型环境要素的联合模型对太子河流域EPT群落空间变异具有更好的解释效力. 李飞龙 丁森 张远 高欣 贾小波 赵茜关键词:环境要素 太子河流域 辽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 被引量:51 2015年 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是构建河流生物评价指标的基础。受自然地理区域影响,同一分类单元的耐污值会出现地域上的差异,因此计算和修订适用于某一研究区域的耐污值是准确评价该区域河流健康状况的前提。目前尚未有针对我国北方河流大型底栖动物耐污值计算和修订的报道,基于2009年春季、秋季和2010年夏季在辽河流域308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水质分级标准对所有样点的水质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利用累积分位数法计算获得了辽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195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同时参考专家经验和相关文献核定了其余71个分类单元的耐污值。依据耐污值敏感特征划分标准,辽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以敏感种和一般耐污种为主,两者几乎占到总分类单元数的84%,耐污类群种类较少,仅占16%。其中敏感类群有齿蛉科Corydalidae,襀科Perlidae,原石蛾科Rhyacophilidae,细裳蜉科Leptophlebiidae等;一般耐污类群有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四节蜉科Baetidae,扁蜷螺科Planorbidae等;耐污类群有颤蚓科Tubificidae、石蛭科Erpobdellidae等。 赵瑞 高欣 丁森 张远 渠晓东 刘思思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辽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