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K14-01)
-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忻郭征李靖张文生刘亚波更多>>
- 相关机构:延安市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DHS组和PFN组,每组各32例。DHS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的固定方式,PFN组给予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方式。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DHS组相比,PFN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Harris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更高。
- 任飞王福平杜向东李涛陈斌王伟卓
- 关键词: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骨折
- 比较脊髓损伤及制动后大鼠骨密度与生物力学变化的差异被引量:6
- 2009年
- 背景: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目的:建立胸髓横断大鼠动物模型,建立大鼠失用性萎缩模型,观察及比较大鼠胸髓损伤大鼠和失用性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8/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将48只4月龄雌性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制动组、脊髓损伤组。方法:脊髓损伤组及对照组大鼠麻醉后行T10椎板切除,脊髓损伤组用锐刀横切脊髓,对照组则仅进行椎板切除术而不干预脊髓,制动组大鼠左下肢用小夹板固定后绷带悬吊,室温下分笼饲养,标准大鼠饲料,自由饮水、摄食。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6周检测大鼠腰4椎体、肱骨近端、股骨远端、骨盆骨密度及生物力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周,脊髓损伤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显著下降(P<0.05);术后6周,股骨远端、骨盆骨密度显著下降(P<0.01,P<0.05),两组肱骨近端、腰椎骨密度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周,制动组大鼠股骨远端、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周,股骨远端、腰椎骨密度降低(P<0.05)。制动组与对照组肱骨近端、骨盆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周,脊髓损伤组骨盆、股骨远端骨密度低于制动组(P<0.05),腰椎骨密度高于制动组(P<0.05)。术后3周,脊髓损伤组及制动组大鼠腰椎、肱骨近端及骨盆最大载荷、结构刚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6周,脊髓损伤组股骨远端最大载荷、结构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肱骨近端及腰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脊髓损伤及制动均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但骨密度及生物力学变化不同,即两种骨质疏松所发生的部位不同,即使同一部位发生骨质疏松,发生的程度也不相同。
- 王忻郭征李靖
- 关键词:脊髓损伤失用骨质疏松骨密度生物力学
- 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影响其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2009年1月-2016年5月于我院骨科住院部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并通过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A组(感染组,n=18)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B组(非感染组,n=50),BMI较B组低且合并糖尿病例数较B组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急诊手术、Ⅲ、Ⅳ手术切口及腰部以下手术患者例数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B组,术中出血量多于B组,且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B组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糖尿病病史、手术类型、手术切口类型、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为影响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率较高,其年龄、糖尿病病史、手术类型、手术切口类型、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为影响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亚波白涛庞军张文生刘世平
-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 大鼠松质骨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脊髓损伤后的变化被引量:2
- 2009年
- 背景:细胞因子异常及神经功能的异常、激素水平的改变均参与了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往对细胞因子及激素改变的研究较多,而对神经异常对骨调节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课题创新性地应用血生化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大鼠松质骨中神经多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中的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9/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3月龄SD大鼠48只,体质量为(210±16)g,随机均分为脊髓损伤组与对照组,每组24只。方法:脊髓损伤组于T10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3,6周分批每组随机取8只动物处死。测定血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对股骨髁松质骨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的染色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组各时间段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各时间段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段分布于小梁骨内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阳性神经呈强阳性,脊髓损伤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较对照组减弱(P<0.05或0.01)。结论:脊髓损伤后松质骨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减弱可能与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
- 王忻郭征李靖
-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