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1140003A-37)
-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钦艳方钟燎杨庆利蒙晓宇林康明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敦大学学院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广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肝功能情况调查被引量:18
- 2013年
- 目的:了解广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肝功能损害情况,为乙型肝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现况研究的原理,用三阶抽样法,在广西东、西、南、北、中各选定1个县,然后在每个县选择人口约1000人的自然村,对全人群采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HBsAg,用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为8.80%(400/4547),男性HBsAg阳性率高于女性(P<0.01),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岁以下年龄组HBsAg阳性率较低(4.79%),15~19岁明显上升,30~34岁达到最高峰(15.97%),35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加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仍处在较高水平。 ALT异常率为9.83%(326/3318),男性ALT异常率高于女性(P<0.01),19岁以前ALT异常率较低,20~69岁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70岁以后开始下降。 HBsAg阳性人群ALT异常率高于HBsAg阴性人群(P<0.01)。结论广西仍是乙型肝炎病毒高流行区,肝功能异常率偏高,应继续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做好肝病防治工作。
- 陈钦艳方钟燎杨益超蒙晓宇杨庆利黎军林康明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乙型肝炎病毒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采集97例慢性乙型肝炎、72例肝硬化、1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17例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标本,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BV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用STAR软件和NCBI基因分型工具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BV新基因型I及其他基因型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比例。结果共采集标本390份,HBV基因型I占5.90%,基因型A占0.77%,基因型B占32.05%,基因型C占61.03%,基因型G占0.26%;HBV基因型I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组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检出率与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C高病毒量率均高于基因型B(P<0.01)。基因型B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呈减少趋势(P<0.01);基因型C的检出率则呈增加趋势(P<0.01)。基因型I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基因型C在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结论HBV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有关;基因型C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 陈钦艳李生杨进业方钟燎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