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8GB24160440)
- 作品数:5 被引量:78H指数:5
- 相关作者:石磊盛绍学霍治国张玉龙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肥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近50年商丘小麦玉米生长季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利用商丘市8个气象站点1960年10月—2010年9月降水量资料,应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降水量进行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结果表明:①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冬小麦生长季的降水量以-1.522 mm/10 a在减少,夏玉米生长季的降水量以16.60 mm/10 a在增加.②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降水量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均为东部减幅大,西部增幅大,降水量东西间的差异均呈减小趋势.③冬小麦生长季的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夏玉米生长季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在2000年前后.④冬小麦生长季降水量基本能够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夏玉米生长季降水资源丰富,降水量时间分配与夏玉米生理需求基本一致.
- 张云霞
- 关键词:降水量生长季冬小麦夏玉米
- 江淮地区小麦春季涝渍灾害脆弱性成因及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根据江淮地区小麦春季涝渍灾害的特征,从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水平、社会经济系统等方面分析涝渍灾害脆弱性的成因,建立脆弱性定量评价模型并对江淮地区小麦春季涝渍灾害脆弱性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评估,为小麦涝渍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 盛绍学石磊
- 关键词:涝渍脆弱性
- 江淮地区小麦涝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被引量:36
- 2010年
- 基于灾害风险分析理论,根据历年气候资料,小麦生长发育、种植面积和产量资料,对江淮地区各县小麦涝渍脆弱性、自然气候风险、灾损风险和抗灾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了包括涝渍脆弱度、气候风险指数、灾损风险指数、涝渍综合风险评估系数等不同的涝渍风险表征模型,并构建了涝渍综合风险评估系数作为区划指标,对江淮地区小麦涝渍灾害风险进行了空间区域划分。结果表明:涝渍脆弱度、气候风险指数、灾损风险指数和抗灾力系数4个因子的组合,可以较好地反映江淮地区小麦涝渍风险特征;按照高、较高、中和低4个等级对小麦涝渍综合风险进行了区划;安徽省江淮南部为高风险区;沿淮中部以及江淮中部南部、沿洪泽湖区域为涝渍较高风险区;河南省33°N以南区域、以及安徽、江苏省淮北中部区域为涝渍中风险区;33°N以北地区为涝渍低风险区。
- 盛绍学霍治国石磊
- 关键词:小麦涝渍风险评估风险区划
- 秋冬至初春连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 2010年
- 通过试验研究,秋冬至初春连旱对冬小麦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底墒水充足,肥料施用量适当,播种期和播种量适宜的情况下,遇秋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严重偏少,在冬小麦孕穗期-抽穗期形成大气干旱,短期内土壤干旱时,灌溉可使地上部干物质重量和鲜重增加,总茎数增多,但冬小麦实际产量增加不明显。当气象部门预报后期有适量降水时,不需要浇水,以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增加生产成本。
- 徐玉花吴俊祥范志军张军王昊程子宵王浩汤冉献忠
- 关键词:干旱冬小麦
- 江淮地区冬小麦渍害指标与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被引量:27
- 2009年
- 为研究渍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确定渍害指标,建立冬小麦渍害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对多种气象资料、地理背景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的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逐年的相对气象产量值,构建冬小麦渍害减产率,分析江淮地区冬小麦渍害孕灾环境和渍害基本特征进行。结果表明,渍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淮河以南区域冬小麦减产率≥10%的情况有80%是渍害引起的。综合考虑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照的作用,基于灾损率和致灾因子确定了冬小麦渍害灾害分级指标,构建了反映冬小麦渍害程度的评估模型。
- 盛绍学石磊张玉龙
- 关键词: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