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ZD077)
- 作品数:49 被引量:100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凛然朱汉国李小尉王爱云孟文科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技术革命与超英赶美——毛泽东所理解的技术革命及其发动原因被引量:5
- 2012年
- 毛泽东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出身的国家领袖,在革命成功之后,仍然坚持"不断革命"。其中,技术革命是他在1949年后所设计的革命序列中的重要一环。他所理解的技术革命主要是指机器代替手工的重大技术变革,这与通常意义上的技术革命并无二致,但是他的特别之处在于把工具改良和管理方法的改造也看作技术革命。之所以进行技术革命,除了要使中国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之外,一方面是为了赶上和超过英美"帝国主义",同时也是在与苏联进行"和平竞赛",试图作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
- 朱云河张太原
- 关键词:毛泽东
- 为了平等而不平等——从学校向工农开门看新中国的教育平等努力(1949—1965)被引量:4
- 2016年
-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争取工农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作为己任。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使广大人民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长期以来工农教育劣势却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改变的。学校向工农开门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增加工农受教育机会、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在实践中,虽然采取了各种优先照顾工农青年、工农子女入学的措施,但是工农入学机会尤其是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却一直不能与其他群体相比肩。于是,1958年以后学校向工农开门力度进一步加大,并且随着阶级路线的贯彻,一些"剥削阶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受到限制。这就使新中国教育平等的价值追求呈现"为了平等而不平等"的特点。
- 王爱云
- 关键词: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平等
- 20世纪60年代北京市计划生育运动述论被引量:3
- 2014年
- 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压力等原因,北京市开展了一场计划生育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北京市建立了逐级的计划生育组织,发现并培训了宣传骨干,同时进行了经常、深入和细致的宣传工作,初步形成了计划生育器具销售和医疗技术网络。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次实践,这场运动延缓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尽管运动未能持续进行,但却使群众对计划生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奠定了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 王凛然
- 关键词:计划生育群众运动
- 20世纪50年代回汉通婚问题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20世纪50年代的回汉通婚问题是在普及婚姻法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政府本着民族团结和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信仰的原则采取不支持的政策,虽说较为保守,但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回族内部的大讨论却有利于回民解放思想,促进回汉通婚与民族融合。
- 翟一帜
- 关键词:《婚姻法》民族政策
- 整顿、修缮与管理:新中国初期北京城区房屋问题
- 2014年
-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政府在难以腾出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住宅建设的情况下,首先着力于整顿和理顺旧有房屋的租赁关系,进而积极调动房东修缮房屋的积极性,大力修缮旧房危房,合理调配住房,发挥已有房屋的使用效率,并通过取缔房纤、严惩纤手及机关团体退还购租民房等措施,积极解决城市民众的住房问题,缓解了日益紧张的首都房荒问题。
- 左玉河
- 关键词:房屋修缮
- 新中国初期厂矿、企业中的劳动保险被引量:2
- 2014年
- 无论是从党的性质,还是从政权的性质来说,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新中国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那么,在执政之初,首先考虑和满足这一阶级的利益,就成为中共的应有之义,具体表现在工人的劳动保险方面,先是维持原有的,进而再实行新的,并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就推出了《劳动保险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行,充满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事业和群众运动杂揉在一起,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也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 张太原毛瑞杰
- 关键词:企业劳动保险
- 简论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的角色、作用与社会影响
- 2014年
- 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由政府组织成立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特殊的民间组织。在国内,救总负责团结、领导全国从事救济福利事业的团体和个人,协助政府组织群众进行生产劳动;在国际上,救总作为一个群众性质的救济组织,代表中国人民向朝鲜、越南、印度、日本等国家遭受自然灾害、战争灾难的人民提供救济。在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救总既为国内赈灾救济事业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也是新中国的民间对外交流窗口。
- 李小尉
- 关键词:民间组织角色
- 国外学者对中国当代社会民生建设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对新中国的教育变革、城市住房、城市劳动力就业、医疗与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予以持续关注和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国外研究中国当代社会民生建设的各个专题领域都涌现了不少代表性成果,并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深刻的观点,值得国内学界注意和参考。
- 王爱云
- 关键词:国外学者
- 新中国救灾方针演变考析被引量:5
- 2014年
- 救灾方针关系到救灾工作的发展方向、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救灾方针。从其基本脉络来看,救灾方针不断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新救灾方针体现了一种官民有序互动、科学分工、以人为本的现代救灾理念。但总体来看,在新的方针指导下,救灾社会化的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 蒋积伟
- 关键词:新中国
- 艰难启动与初步成效:新中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 2020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投入巨资进行城镇住房建设,建筑面积日益增长,但这种增长难以满足增长更快的城镇人口需求,城镇住房仍然严重短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住房制度弊端日益凸显。只有通过住房商品化,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多方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住房制度开始了带有摸索试验性的改革,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随着政府的积极推进和不断试点,住房制度改革的条件日益成熟。1988年3月,国务院明确了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目标,制定了具体的配套政策,全面开始了住房制度的改革,快速改善了广大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了居民的居住质量。
- 李高凯王瑞芳
- 关键词:住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