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JL074)
- 作品数:12 被引量:224H指数:8
- 相关作者:杨玉珍冯霞刘新平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 中东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演变对比分析——以豫苏两省为例被引量:9
- 2017年
-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对耗散结构体,在交互耦合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生态环境压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对比分析河南与江苏两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耦合演变趋势,发现符合一般系统论第二热力学规律,即"熵增定律"。用熵值法计算出两省1996年至2014年间两者的状况,提出新型城镇化生态发展的主要路径:(1)城镇化生态发展可以减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倒U型曲线的弧度;(2)城镇化生态发展路径应以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成本分担机制、土地制度等的创新来确保农民稳步市民化;优化空间格局,增强大城市承载力和小城镇吸纳力,构建协同发展的城市群落;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协调产业结构;转变观念,坚持"预防性"环境治理。
- 冯霞刘新平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
- 城镇化视阈中人地挂钩制度创新及保障机制被引量:4
- 2015年
- 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针对城镇化视阈中人地挂钩的多种要素、多元主体间的制度创新动因、运行模式、损益及冲突、流程设计和保障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论表明,人地挂钩制度创新动因是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脱节、土地粗放利用与经济产值及人口承载力的偏差、土地空间融合与人口身份隔离等人地脱钩,是制度供需矛盾的必然产物。人地挂钩的制度具有协同管理、要素流动、权益保障、宏微观定位等功能,运行模式有城市化率增长匹配模式、地随人走模式以及"有效就业"指向的激励模式。人地挂钩制度创新对城市新市民、城市原市民、迁入地企业、迁入迁出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具有正和或零和收益,但推行过程面临创新主体利益、进程快慢、地区差异引起的潜在冲突与挑战。实践保障上,人地挂钩制度包括8个环节操作流程和4方面的系统支撑。
- 杨玉珍
- 关键词:城镇化
- 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市际格局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对交互耦合的函数,两者关系是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命题。作为耗散结构体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等传递和转化,会导致系统内部结构有序程度的变化,符合"熵值定理"。首先以熵值法计算出具有代表性的2002和2014年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用象限图分类识别法分析13个地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然后通过对比变化的趋势,提出江苏省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内城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12014年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状态略微改善,其中3个地市两者关系演变为基本协调。(江苏省13个地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状况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多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中部和北部城镇化多为滞后;南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同度高于北部和中部,北部也高于中部,呈现"葫芦"形状。3江苏省要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目标,须在保持城镇化速度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城镇化质量,适当转变城镇化的关键路径。
- 冯霞
-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熵值法
- 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综述被引量:21
- 2014年
- 国外不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双向作用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等研究,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国情不同,国外鲜见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跃的地带,又是矛盾多发、尖锐的地区,存在生态、环境、经济诸多问题。有必要梳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的文献,查找研究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贯彻生态文明,指导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当前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梳理为3个方面:其一,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区位布局层面快速城镇化地区内涵外延界定,其存在的区内生态、环境、经济问题、以及区际矛盾;其二,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维度、环境维度、经济维度等单一维度、某一方面的研究;其三,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多要素、多维度间耦合关联与协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当前研究存在的3个不足:即单维度研究多、两维度次之,多维度、系统性、多学科研究缺乏;结构、功能构成论研究多,耦合生成内在机理研究少;东部发达地区研究多,中西部加速城镇化地区研究少。基于此,提出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研究努力方向,应针对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区域层次界定和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研究重点由单纯注重东部地区状态分析和问题验证,转向东部地区经验借鉴和中西部地区过程监督、指导并重。研究视角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系统学、地理学等多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主要内容从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构成论走向生成论。借鉴一般性区域生态-环境-经济耦合模式和耦合协同量化测度方法。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接,实现农户、企业、政府等主体,产业、生态、环境等政策,科技、制度、信息等要素,土地、规划、建设等管理部门的协同。
- 杨玉珍
- 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及政策衔接——行为经济学视角被引量:106
- 2015年
- 以行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研、访谈河南省城市近郊、城市远郊共996户农户,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微观层面宅基地禀赋效应、农户个体特征、农户认知的锚定心理、农户的现状偏见、未来状态的不确定性厌恶以及群体社会性特征对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年龄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农户兼业程度、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宅基地退出;禀赋效应抬高农户宅基地主观估价,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农户的现状偏见、不确定性厌恶、关注负面事件的锚定心理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群体内从众、示范、攀比效应以及利他、互惠行为双向影响宅基地退出。针对研究结果,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应进行政策引导与解读,消除不同主体认知偏差。注重宅基地退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整理、农民安置、就业、子女教育、社保及落户政策的衔接,解决宅基地退出后的连带问题。
- 杨玉珍
- 关键词:农户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政策衔接
- 需求诱致和体制约束下我国土地制度创新路径——兼论试点市的土地制度创新行为被引量:4
- 2015年
- 土地制度是我国现行经济社会体制中的元制度,土地制度创新受需求诱致因素和体制的约束。在体制约束下自下而上的变革困难,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面临制度粘性,处于体制内夹心层的地方政府中间扩散型土地制度创新成为主要路径。该文在分析成都土地整治、重庆地票、天津宅基地换房、嘉兴两分两换土地制度创新在需求诱致和体制约束下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原则、定位和制度供给基础上,提出在需求诱致下我国现行体制内土地制度创新的路径。
- 杨玉珍
- 关键词:需求诱致地方政府
- 城市内层边缘区农户宅基地腾退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6地市33个自然村的调查被引量:10
- 2013年
-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城市内层边缘区农户宅基地腾退的影响因素,将农户宅基地使用中超面积、闲置部分释放出来用于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刚需用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政府合理引导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取豫西、豫北、豫南、豫中等6地市内层边缘区33个自然村为样本,基于对1152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建立反映宅基地特征、农户特征、理性和生存预期特征、社会性行为特征等20项指标的影响因素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测度各因素对城市内层边缘区农户宅基地腾退的影响系数。研究结果:有宅基地腾退意愿的农户比例接近50%。按照系数从大到小排列,影响农户宅基地腾退的因素依次为农户腾退政策满意度、社会保障问题、家庭成员的赞同意见、房屋建筑年限、腾退成功者的赞同意见、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宅基地距城镇距离、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人均住房面积等。研究结论:城市内层边缘区宅基地腾退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农户合法利益,针对农户关心的就业、社保、子女教育问题,将宅基地腾退与产业发展、农民安居、培训、就业相结合,切实完善户籍、社保、医疗、就业等各项制度。
- 杨玉珍
- 关键词:LOGISTIC回归模型农户
- 城乡一体化下人地挂钩的制度创新与运行模式被引量:14
- 2014年
- 文章界定了人地挂钩制度的内涵及创新性,分析了人地挂钩制度在宏微观定位、要素流动、主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功能,提出了制度运行中城镇化率增长匹配的行政配置模式、地随人走的市场化配置模式、考虑时空异质性下市场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立足城市新市民、城市原市民、迁入地企业、迁入迁出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分析了人地挂钩制度的个人、社会、政治成本及收益。从制度结构角度,提出人财挂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确权等法律制度、非正式制度对人地挂钩的制度耦合与配套。
- 杨玉珍
-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 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分析被引量:22
- 2016年
- 以典型的干旱地区新疆为例,用熵值法计算1996—2014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各要素的权重,运用熵增定律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呈现出非平稳的波浪形上升过程,耦合模式以磨合、拮抗型为主,显示出城镇化推进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且破坏程度在不断加剧,但恶化加剧的幅度却在不断缩小,趋于稳定。从影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要素流"角度进行剖析,提出适合新疆城镇化生态发展的主要路径。
- 冯霞
-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
- 农村三权分置政策执行偏差的成因及其矫正被引量:16
- 2017年
- 我国农村三权分置政策执行的偏差主要表现为集体所有权虚化、农户承包权不稳定、经营权流转认知的盲目乐观和农地非粮化非农化实践风险。偏差的成因归结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多元化诉求、行为固化及逆向自组织性,政策自身的不协调及功能超载,政策执行制度环境中正式制度滞后及非正式制度的复杂作用,政策执行结构中多层级传导及基层执行资源匮乏。提出了切实完善"三权"权能、寻找"三权"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立法与政策相衔接、重视政策群的系统效用等矫正三权分置政策执行偏差的建议。
- 杨玉珍
- 关键词:政策执行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