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90360)

作品数:28 被引量:181H指数:8
相关作者:储伟李永旺相宏伟陈慕华洪景萍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理学
  • 9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9篇催化剂
  • 18篇催化
  • 8篇费-托合成
  • 5篇钴基
  • 5篇钴基催化剂
  • 3篇水热
  • 3篇水热合成
  • 3篇热合成
  • 3篇介孔
  • 3篇分子
  • 3篇分子筛
  • 3篇CATALY...
  • 3篇FISCHE...
  • 2篇动力学
  • 2篇氧化合物
  • 2篇氧化碳
  • 2篇氧化锆
  • 2篇英文
  • 2篇碳纳米管
  • 2篇助剂

机构

  • 12篇四川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山...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南民族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2篇储伟
  • 6篇李永旺
  • 5篇相宏伟
  • 5篇许俊强
  • 5篇罗仕忠
  • 4篇常杰
  • 4篇滕波涛
  • 4篇陈慕华
  • 4篇洪景萍
  • 3篇孙予罕
  • 3篇张荣乐
  • 3篇李金林
  • 3篇杨骏
  • 3篇白亮
  • 3篇张涛
  • 2篇张成华
  • 2篇郑洪岩
  • 2篇刘光荣
  • 2篇李洋
  • 2篇士丽敏

传媒

  • 8篇Chines...
  • 5篇Journa...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燃料化学学报
  • 2篇合成化学
  • 2篇石油学报(石...
  • 2篇天然气化工—...
  • 1篇煤炭转化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化工进展
  • 1篇化学进展
  • 1篇Scienc...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分子筛催化与...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8篇2006
  • 8篇2005
  • 1篇200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苯乙烯环氧化反应分子筛催化剂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5年
综述了苯乙烯环氧化制取环氧苯乙烷的几种分子筛/H2O2催化体系,介绍了微孔分子筛(TS1)、TiZSM5和TiZSM11分子筛介孔分子筛(MCM41),β钛硅分子筛、负载金属配合物的中孔分子筛及其在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中的性能。
许俊强储伟陈慕华
关键词:催化剂
工业Fe-Mn催化剂上基于详细反应机理的F-T合成动力学模型 Ⅰ.烯烃再吸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利用转篮式无梯度反应器,在工业FeMn催化剂上,在较宽的工业操作相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了FT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首次提出了利用转篮式无梯度反应器反应气氛和反应温度均一的优势,将烃生成反应动力学的估算从传统的对烃生成和水煤气变换这两类发生在不同活性中心的反应同时进行估算的方法中分离出来,简化了烃生成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在基于亚甲基插入的亚烷基机理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到乙烯与催化剂表面强的相互作用,将乙烯和乙烷的生成动力学参数单独计算.动力学模型计算的链增长、烷烃和烯烃生成的活化能均与文献报道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FT合成动力学模型计算的合成气消耗速率、甲烷生成速率和C5+的生成速率较好地与实验值吻合.通过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发现,未考虑除化学反应之外的非本征因素的烯烃再吸附动力学模型不能够正确预测烃产物分布偏离ASF规律及烯烷比随碳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滕波涛常杰刘颖张成华杨骏郑洪岩张荣乐白亮相宏伟李永旺
关键词:费-托合成动力学工业催化剂
工业Fe-Mn催化剂上基于详细反应机理的F-T合成动力学模型 Ⅱ.不同校正方法的动力学模型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通过平衡闪蒸模拟催化剂孔道液体组成、烯烃物理吸附和虚拟烯烃分压等方法,考察了化学反应以外的非本征因素对FT合成动力学模型的校正.平衡闪蒸模拟催化剂孔道中烯烃组成的校正计算结果表明,在烯烃浓度出现峰值前,溶解度效应对烯烃再吸附及参与二次反应起主导作用,而在烯烃浓度出现峰值后,烯烃的扩散和物理吸附等效应可能起主导作用.分析烯烃添加的反应器模拟结果发现,考虑烯烃物理吸附作用的动力学模型校正方法不能够正确反映烯烃添加实验的定性规律,而虚拟烯烃分压校正方法能够正确反映烃分布规律并可定量预测烯烃添加对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这对需要尾气循环的FT合成工业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滕波涛常杰王刚张成华刘颖郑洪岩杨骏张荣乐白亮相宏伟李永旺
关键词:费-托合成动力学物理吸附工业催化剂
费-托合成中产物滞留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正>费-托合成催化剂的选择性(产物分布)是费-托合成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在理解了费-托合成产物分布规律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调整催化剂的组成、制备方法及反应条件等来控制产品的选择性。早期的研究表明费-托合成反应的...
柳艳丽郑申棵史卜昌李金林
关键词:费-托合成钴基催化剂同位素
文献传递
载体酸碱性对CO2/CH4重整反应用镍基催化剂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考察了6种载体对镍基催化剂的CO2/CH4重整反应性能的影响,并采用CO2-TPD,H2-TPR和BET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MgO-Al2O3催化剂表现出较好催化活性和较高的反应产率,且反应后催化剂的失活率最小(4.65%)。载体的酸碱性和比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经碱土金属修饰的复合载体表面的碱性增强,提高了对CO2的吸附解离能力,使催化剂在重整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抗积炭能力。各催化剂的稳定性依次为:Ni/MgO-Al2O3>Ni/MCM-41>Ni/MgO>Ni/Al2O3>Ni/ZrO2>Ni/ZSM-5。
郭芳储伟黄丽琼谢在库
关键词:镍基催化剂二氧化碳
La_2O_3对费-托合成沉淀铁催化剂的影响(英文)被引量:3
2009年
制备了一系列不同La2O3含量(100Fe/2.8Si/nLa,n=0,0.5,1,2,4,原子比)的沉淀铁费-托合成催化剂,通过原位X射线衍射、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还原和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催化剂费-托反应评价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结果表明,少量La2O3助剂(La/Fe≤0.01,原子比)的加入显著降低了Fe2O3颗粒大小,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分散度,有利于碳化铁的形成,从而导致费-托合成催化活性的提高.随着La2O3含量的进一步增加(La/Fe≥0.02),催化剂表面大量La2O3的覆盖和LaFeO3化合物的形成降低了铁碳化物的形成,反应活性反而降低.因此,最适宜的La2O3含量为La/Fe=0.01.La2O3的加入提高了甲烷的选择性,抑制了C5+碳氢化合物的形成.
赵丽丽刘光荣李金林
关键词:铁催化剂费-托合成氧化镧
硅源对介孔V—MCM-41分子筛合成机制的影响
2006年
分别以普通的硅酸钠、硅溶胶、正硅酸乙酯和高模数比的硅酸钠(模数比为3.3)为硅源,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V-MCM-41介孔分子筛,用低温液氮吸附分析探讨了V-MCM-41分子筛的合成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硅源均可形成中孔结构的分子筛,但制备条件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硅源中的硅物种以不同的多聚体存在。
许俊强储伟李洋士丽敏罗仕忠
关键词:水热合成硅源
CeO_2修饰SiO_2担载Cu-Ir双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制备了CeO2修饰SiO2担载型铜铱基双金属催化剂,添加CeO2使Cu-Ir/SiO2催化剂在甲醇裂解模型反应中的初始活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反应10h后甲醇的转化率保持在96%以上,而Cu-Ir/SiO2催化剂反应10h后活性下降至39.1%.采用XPS,H2-TPR,XRD和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铜和铱发生强相互作用,加入助剂CeO2可减少催化剂颗粒团聚.
王立楠张雄伟储伟杨维慎张涛
关键词:双金属催化剂甲醇裂解
等离子体对合成低碳含氧化合物用铑基催化剂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以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为促进手段制备了铑基催化剂,进行了XRD、XPS、H2-TPR、H2-TPD及CO-TPD表征,并以CO加氢合成含氧化合物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其催化性能。表征结果显示,等离子体处理后,催化剂活性组分平均粒径减小,分散度提高,并发生了活性组分的表面富集,同时活性组分与助剂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吸附性能得到了提高。反应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促进后,催化剂的CO加氢活性显著提高,转化率最高提高了78.62%,含氧化合物的时空产率提高了51.96%,同时烃类选择性有所增加。在产物分布方面,随等离子体处理强度加大,甲醇、乙醇选择性升高,乙醛选择性降低。
黄利宏储伟许俊强洪景萍易敏
关键词: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含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加氢铑基催化剂
Effects of impregnation sequenc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s of Cu-Co based catalysts for the synthesis of higher alcohols被引量:10
2008年
Silica-supported CuCo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method with different impregnation sequence for higher alcohols synthesis. Thes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2-TPR, XRD, N2 adsorption, XPS techniques and CO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reaction measurement. The effects of impregnation sequence on th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catalys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re wer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selectivity to higher alcohols. There was a strong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copper and cobalt for the co-impregnated sample. The CuCo/SiO2 catalyst prepared by co- impregnation showed a better yield of total alcohols, and a higher selectivity to total alcohols which reached 51.5%.
Siyu Deng Wei Chu Huiyuan Xu Limin Shi Lihong Huang
关键词:COPPERCOBALT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