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2NG07)
-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3
- 相关作者:毕玉芬许岳飞刘国道赵小社孙涛更多>>
-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云南省科技厅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王草在云南的推广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热研4号王草在云南的推广种植,大部分地区主要用作牧草,也有种植于泥石流滑坡地带做为生态治理用途,部分地区用做生产中密度纤维板的原料。至2009年,王草在云南的种植面积达2.8万多公顷。推广中主要存在的种苗的选择、农民的观念转变、草畜配套等问题,推广前、中、后的技术服务是推广工作成功的关键。
- 涂旭川朱新祥涂晓川刘国道
- 关键词:推广应用
- 云南省热区王草高产栽培及综合利用技术规程
- 2005年
- 本文介绍了王草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对云南省热区王草的高产栽培以及综合利用提出了技术规程。
- 施洪朱新祥涂旭川
- 关键词:高产栽培综合利用技术规程
- 热带人工牧草育肥杂交水牛的效果被引量:1
- 2009年
- 为了探索利用优良热带牧草进行水牛育肥的可行性,试验采用热研4号王草、热研4号王草加热研5号柱花草及热研4号王草加热研5号柱花草加玉米等三种饲草组合育肥杂交水牛。结果表明:第3组水牛的平均增重及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第1组,但与第2组差异不显著,第2组和第1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三组牛的采食总量差异不显著,增加水牛饲草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加其采食量;③第2组获利分别比第3组和第1组高6.9%和27.8%。该文结果可为利用热带人工牧草进行草食家畜短期育肥提供参考。
- 涂旭川汤守锟赵开典刘国道
- 关键词:柱花草杂交水牛育肥
- 柱花草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6年
-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不同播种方式、不同刈割方式及不同施肥水平对柱花草Styiosanthes guianensis的分枝数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2次刈割时间间隔的增长,柱花草分枝数减少。在中等肥力处理条件下,适宜播种方式为撒播15 kg/hm2,2次刈割时间间隔为60 d,施肥模式为:基肥为复合肥600 kg/hm2,农家肥22 500 kg/hm2,不使用追肥,此时,投入产出比最低,经济可行。
- 李世玉涂旭川毕玉芬
- 关键词:柱花草栽培技术
- 云南热区柱花草高产栽培及综合利用技术规程被引量:1
- 2007年
- 柱花草是全世界热带地区种植利用最为广泛的热带豆科牧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丰产性。柱花草喜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适合于我省热带亚热带地区推广种植,其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蛋白质饲料。本文从柱花草的种植栽培历史入手,翔实地描述了植物学特征,观察了生物学特性,分析了柱花草的用途,总结了柱花草的高产栽培技术,最后提出了柱花草的综合利用措施。
- 施洪朱新祥涂旭川
- 关键词:柱花草高产栽培综合利用技术规程
- 施肥与株行距对王草生产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6年
- 研究了不同施肥和株行距处理对王草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施肥处理中,以处理FT5(尿素150 kg/hm2.a+复合肥300 kg/hm2.a)效果最好,说明N、P、K 3元素互作效应高于N元素单效应,平衡施肥有利于王草的分蘖和干物质的积累,可提高王草的个体鲜重和鲜草产量;株行距对王草的生产性状也产生显著影响,株行距太小,不利于王草的生长,试验表明最佳株行距处理DT4(行距×株距为70 cm×50 cm),在此株行距下,王草各项生产性状均极显著(P<0.01)地优于其他处理。
- 许岳飞毕玉芬涂旭川赵小社孙涛
- 关键词:施肥株行距生产性状
- 王草不同刈割次数、留茬高度与生理性状和产量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8
- 2006年
- 本项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刈割次数处理和7种不同的留茬高度处理。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处理75天/次与30天/次、45天/次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72.07g,鲜草产量341666.7kg/hm2.a;不同刈割高度最佳处理为150cm,与30cm、60cm、90cm、120cm、180cm、210cm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王草的单株鲜重480.0g,鲜草产量332486.7kg/hm2.a。
- 许岳飞毕玉芬涂旭川王鑫玉
- 关键词:刈割次数生理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