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9B03)
- 作品数:21 被引量:796H指数:17
- 相关作者:贾志宽韩清芳杨宝平聂俊峰高飞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00
- 2014年
- 2007-2012年在陕西合阳连作玉米田进行保护性轮耕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免耕/深松(NT-ST)、深松/翻耕(ST-CT)和翻耕/免耕(CT-NT)3种隔年交替轮耕处理和连续免耕(NT-NT)、连续深松(ST—ST)、连续翻耕(CT—CT)3种连耕处理及平衡施肥、低肥和常规施肥3种施肥处理,分析了0~40em土壤团聚体分布、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0~60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耕作强度的增加,土壤团聚体总含量减小,稳定性降低,有机碳损失增大;连续免耕和轮耕增大了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减小分形维数,增加了粒径大于0.25mm团聚体(R0.2,)和SOC含量.在相同施肥处理下,团聚体Rn25表现为NT—NT〉NT—ST〉NT—CT〉ST—ST〉CT—ST〉CT—CT;在相同耕作方式下,平衡施肥和低肥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比常规施肥更稳定。通过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进行数学拟合,干筛法和湿筛法所测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247—2.681和2.897—2.976.0~30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均表现为连续免耕和轮耕显著低于连续翻耕(CT—CT),随土层加深分形维数增大,在40cm处趋于稳定.施肥对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土层加深有机碳含量呈递减趋势,平衡施肥处理下有机碳积累量较常规施肥增加了6.9%.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加,O.25~2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对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1),确定系数R^2为0.848.
-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
- 关键词:渭北旱塬轮耕施肥有机碳
- 宁南旱区坡地等高条带轮种对谷子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研究了宁南旱区坡耕地不同条带种植对谷子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带状休闲轮种能增加谷子产量,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条带种植处理Ⅰ、Ⅱ产量分别高出对照50.74、123.33 kg/hm2,差异极显著,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高0.10、.79 kg.hm-2.mm-1;条带休闲轮种可显著提高谷子叶片光合速率(Pn)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P),灌浆期条带种植处理Ⅰ、Ⅱ的Pn分别高出对照1.320、1.794μmol.m-2.s-1,WUEP比对照分别高1.31、1.03μmol.mmol-1。休闲轮种有利于增强谷子干物质积累能力,提高其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处理Ⅰ、Ⅱ拔节期显著高于对照,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极显著高于对照。条带种植处理Ⅰ、Ⅱ主要生育期谷子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D)均显著高于对照。
- 侯贤清韩清芳贾志宽张罗生
- 关键词:宁南旱区坡地水分利用效率光合特性
- 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利用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2
- 2012年
- 为了探明半干旱区秸秆覆盖栽培中适宜的秸秆覆盖量,在宁南旱区进行了春玉米栽培试验。试验设1.35、0.9、0.45和0万kg/hm24个覆盖量处理,分析了不同覆盖量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年玉米生育期覆盖量从高到低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CK(无覆盖)高15.47、10.79 mm和6.26 mm(P<0.05)。试验期间,2009年玉米生育期降雨量最低(为266.1 mm),各处理依次较CK增产13.10%、17.37%和5.40%(P<0.05);2010年玉米生育期降雨量最高(为433.6 mm),各处理依次较CK增产3.91%、7.58%(P<0.05)和1.70%。0.9~1.35万kg/hm2覆盖量增产效果明显,4年平均比CK增产14.23%~12.0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64%~8.87%。宁南旱区,0.9万kg/hm2秸秆覆盖量能更好地蓄水保墒,促进农田土壤水分良性循环,且对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
- 高飞贾志宽韩清芳李永平杨宝平侯贤清路文涛
- 关键词:宁南旱区秸秆覆盖量土壤水分春玉米
- 氮磷配比对旱地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子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被引量:41
- 2009年
- 研究了限量施氮条件下4个氮磷不同配比施肥对8年生旱地紫花苜蓿产量构成因子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施氮相比,NP配施能显著增加苜蓿植株高度和节间数,植株生长高度增加幅度10.63%~11.91%,增长7.63~8.25cm,增加节间数1.4~2.4个/枝,并能增加植株分枝数,提高叶茎比。不同NP配施能极显著提高苜蓿鲜干草产量,以N30kg/hm2+P2O5120kg/hm2施肥处理最为经济,较不施肥干草增产达46.5%,较纯施氮干草增产达26.5%,NP配施极显著提高了苜蓿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显著增加苜蓿植株生物磷的含量。1∶4的NP配比施肥(N30kg/hm2+P120kg/hm2)处理能同时提高苜蓿蛋白质含量、降低其粗纤维含量。
- 贾珺韩清芳周芳贾志宽王俊鹏杨保平
- 关键词:紫花苜蓿氮磷配施
- 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宁南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2
- 2010年
- 通过连续3 a有机肥施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半干旱旱作区土壤团聚体各层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计为高肥H(有机肥90000 kg/hm^2)、中肥M(有机肥60 000 kg/hm^2)和低肥L(有机肥30 000 kg/hm^2)3个施肥水平,每个层次设3次重复,供试作物为小麦,品种为西峰26;土壤团聚体的各个粒径分布状况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与试验开始时土壤相比,施肥处理0-10 cm和30-40 cm土层〉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增幅分别是35%和75%;0.5 mm以上各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5 mm和2-5 mm大粒径团聚体的增加幅度最明显,0.25-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不显著。不同处理间〉5 mm土壤团聚体与〉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干筛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团聚体主要以〉5 mm土壤团聚体为主,且处理之间差异性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施肥处理使3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稳定率平均较0-10 cm土层高87%。施肥处理平均重量直径均大于对照,且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可显著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比例,改良土壤中团聚体的结构;适宜的施肥量在60000 kg/hm^2左右。
- 高飞贾志宽韩清芳杨宝平聂俊峰
- 关键词:有机肥土壤团聚体宁南旱区
- 利于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耕作方式研究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干旱缺水是陕西渭北旱塬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该区长期采用单一土壤耕作方法,造成土壤质地紧实,蓄水纳墒和提供营养的能力变差,直接影响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多年不同轮耕方式定位试验研究,旨在探讨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3种土壤轮耕模式对旱地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平衡施肥(每公顷基施N 150 kg、P2O5120 kg和K2O 90 kg)为主处理,免耕、深松和翻耕3种耕作方式组成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3种土壤轮耕模式为副处理,以连年免耕、连年深松和连年翻耕为对照,进行为期连续4年(2007~2011年)的土壤轮耕结合平衡施肥定位试验,详细探讨了不同土壤处理模式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四年试验中,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模式下的0—40cm土壤容重较连年免耕分别降低4.50%、6.45%和3.57%,深松/翻耕较连年深松无差异,而较连年翻耕降低1.78%。深松/翻耕较对照组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增加0.27%~15.60%、3.14%~8.61%、3.76%~24.32%、15.62%~25.17%、10.90%~14.43%、8.61%~15.53%,翻耕/免耕较连年翻耕仅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各处理的0—40 cm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依次为连免>免/深>连深>深/翻>翻/免>连翻,连免显著高于(P<0.05)其他处理1.1~2.5倍。冬小麦和春玉米籽粒产量有3年表现为深松/翻耕>免耕/深松>翻耕/免耕,2009年在免耕/深松轮耕模式下春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深松/翻耕模式。其余免耕/深松较连年免耕增产12.05%(P<0.05),深松/翻耕较连年免耕增产18.15%(P<0.05)、较连年深松增产4.55%(P<0.05),较连年翻耕增产11.22%(P<0.05),比免耕/深松和翻耕/免耕分别增产5.44%(P<0.05)和14.57%(P<0.05);而�
- 王玉玲李军
- 关键词:渭北旱塬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
- 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8
- 2012年
-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宁南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秸秆粉碎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还田量为3 000 kg.hm-2(低,L)、6 000 kg.hm-2(中,M)、9 000 kg.hm-2(高,H),玉米秸秆还田量为4 500 kg.hm-2(低,L)、9 000 kg.hm-2(中,M)、13 500 kg.hm-2(高,H),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干筛和湿筛下各团聚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各秸秆还田处理干筛下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D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DGMD)均显著高于CK处理,各还田处理的分形维数均显著低于CK;湿筛法分析表明,供试土壤中团聚体以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为主,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WMWD)、几何平均直径(WGMD)和分形维数的顺序均为:H,M处理>L处理>CK;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0—40 cm土层内均表现出近似"Z"字形趋势,且CK显著高于各还田处理(P<0.05)。【结论】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具有明显作用。
- 张鹏贾志宽王维路文涛高飞聂俊峰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团聚体
- 有机培肥对旱地土壤养分有效性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9
- 2012年
- 为了探明有机培肥对旱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建立旱地土壤改良技术体系提供依据,在渭北旱塬进行了4年有机培肥定位试验,设置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9000 kg/hm2(SH)、6000 kg/hm2(SM)、3000 kg/hm2(SL)和3个有机肥施用量水平22500 kg/hm2(MH)、11250 kg/hm2(MM)、5250 kg/hm2(ML)处理,以不施有机肥为对照(CK)。结果表明,连续进行有机培肥第4年冬小麦收获后,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效养分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均为MM,SM>SH,MH>ML,SL>CK,各培肥处理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提高幅度分别为13.27%~161.77%(P<0.05)、7.51%~25.01%(P<0.05)、10.52%~41.87%(P<0.05)和39.43%~66.73%(P<0.05),两种培肥措施间无显著差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提高程度因还田量和施肥量的多少而异,其中以SM和MM处理效果最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变化不明显。说明旱地秸秆还田和施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有显著效果。
- 卫婷韩丽娜韩清芳贾志宽张睿聂俊峰杨宝平
- 关键词:秸秆还田酶活性渭北旱塬
- 施肥对不同品种苜蓿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32
- 2009年
-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生长7年的3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和单施钾肥对苜蓿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不同施肥对不同品种的生产力影响效果不同。N30P120处理巨人201+Z和牧歌401+Z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41.1%和74.8%;单施K60处理,路宝比对照增产了76.7%。种植苜蓿可以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生长7年的苜蓿根系固氮在土壤仍有累积。种植苜蓿,不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土壤全磷和全钾略有下降。3个品种苜蓿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30P120处理土壤速效磷增加11.454-1.7 mg/kg;单施钾肥,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了3.714-.41 mg/kg,全钾含量增加了0.06-1.69 mg/kg。
- 韩清芳周芳贾珺贾志宽聂俊峰
- 关键词:施肥紫花苜蓿品种土壤肥力干草产量
- 模拟降雨量下微集水种植对玉米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3
- 2008年
-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设置平作和垄作两种种植方式,以平作为对照组,研究了玉米在垄沟集雨下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30 mm3、40 mm的降雨量下,沟垄集雨种植玉米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1.1%和10.5%,在440 mm的降雨量下,两者的差异不显著;在3个雨量下,沟垄集雨种植玉米的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组均有提高,分别提高了20.5%、18.9%和10.7%;沟垄集雨种植玉米和对照组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对照组水分利用效率在230 mm、340 mm降雨量下呈"单峰型"曲线,在440 mm降雨量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沟垄集雨种植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单峰型"曲线。
- 韩娟贾志宽任小龙韩清芳丁瑞霞
- 关键词:集雨种植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夏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