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34070-E04)

作品数:3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苏现波林晓英郭盛强刘国伟李金海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化学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篇甲烷
  • 2篇
  • 1篇氧化碳
  • 1篇盆地
  • 1篇气藏
  • 1篇煤层
  • 1篇煤层甲烷
  • 1篇煤层气
  • 1篇煤层气藏
  • 1篇解吸
  • 1篇聚散
  • 1篇二氧化碳
  • 1篇阜新盆地
  • 1篇成藏
  • 1篇成藏机理

机构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河南省生物遗...

作者

  • 3篇林晓英
  • 3篇苏现波
  • 1篇柳少波
  • 1篇陈润
  • 1篇刘国伟
  • 1篇李金海
  • 1篇郭盛强

传媒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中国煤层气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甲烷在煤表面的吸附势与煤阶的关系被引量:15
2006年
本文根据在平衡水分、30℃条件下实测和收集的煤的等温吸附资料,采用吸附势理论,计算了各个煤样吸附等体积(5cm3/g)甲烷时的吸附势,发现随煤阶的增加吸附势呈规律性变化。这种变化规律与兰氏体积随煤阶的变化规律一致,且完全与四次煤化作用跃变对应。可见煤层甲烷的吸附与煤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孔隙度密切相关。
苏现波刘国伟郭盛强林晓英
关键词:煤层甲烷
煤解吸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特性曲线及其应用被引量:7
2008年
二氧化碳与甲烷的吸附与解吸机理决定了二氧化碳在煤中的螯合和强化甲烷产出的能力,是近期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根据对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吸附/解吸等温线和吸附特性曲线的研究结果,从吸附势角度探讨了两者的吸附/解吸机理,并将解吸特性曲线归纳为3类:①两者的吸附—解吸等温线不相交,二氧化碳的吸附势大于等于甲烷的,在两者接近的中压阶段不利于注二氧化碳驱甲烷,高压、低压阶段均有利;②因甲烷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相交造成两者的吸附特性曲线相交,高压下利于注二氧化碳驱甲烷;③因二氧化碳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相交造成两者的吸附特性曲线相交,高压下利于注二氧化碳驱甲烷。这一结论为二氧化碳驱甲烷实验所证实。吸附势理论的引入为定量评价注入二氧化碳驱甲烷工艺参数和有利储层的选择提供了方法。
苏现波陈润林晓英李金海
关键词:二氧化碳甲烷解吸
阜新盆地王营-刘家煤层气藏成藏机理被引量:7
2007年
王营-刘家煤层气藏是阜新盆地最具开发前景的两个煤层气藏.从成藏条件(包括煤层空间展布、资源丰度、储层特征、封闭条件)和成藏过程(煤层气的形成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两个方面对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1)王营-刘家煤层气藏主要以多煤层、巨厚煤层为特征.煤层气含量在6~10 m^3/t左右,资源丰度巨大;(2)这两个煤层气藏形成于古近纪,新近纪至今为调整改造阶段,二者的边界为平安F2断层;(3)早白垩世末期主煤层就已经成熟并开始生烃(R_0=0.5%~0.8%).次生热成因、次生生物成因气并存.喜山期的岩浆活动造成煤的接触变质并发生二次生烃,但影响有限;(4)该煤层气藏形成后的调整与改造都利于煤的储气能力增加;(5)岩墙的存在沟通了所有含水层和煤层,从而造成多煤层统一成藏.图5,参12.
苏现波林晓英柳少波
关键词:阜新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