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42022)
- 作品数:2 被引量:27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哲先李志祥谢桂岚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 2005年
- 本文对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地论述。HHT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管发育异常的一种疾病。目前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有2个,一个是Endoglin(ENG)基因,该基因被定位于9q34.1。ENG基因全长约40kb,由14个外显子构成,其编码endoglin(ENG)蛋白,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由ENG基因突变所引起的HHT称为HHT1。以后研究又发现,引起HHT的另一个原因是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1(ALK-1)基因突变所致,ALK-1基因被定位于12q11-q14。ALK-1基因全长约14kb,由10个外显子构成,其编码ALK-1蛋白,其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由ALK-1基因突变所引起的HHT称为HHT2。目前发现与HHT有关的不同的突变有129个,其中有79个与ENG基因突变有关,50个与ALK-1基因突变有关。ENG基因或ALK-1基因的突变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接点突变。目前研究认为HHT产生的分子机制是单倍不足(haploinsufficiency)或显性失活(dominantnegative)。据目前的研究资料,尚未发现突变热点。HHT1与HHT2相比,HHT1的表型更为严重。
- 谢桂岚李志祥李哲先
- 关键词: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扩张症突变
- 由ALK1基因内含子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1)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寻找异常突变的外显子及其相邻剪接位点。(2)通过 DNA 测序确定突变的类型。(3)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确定剪接方式。结果用 PCR-SSCP 方法发现扩增 ALK1基因第4外显子及相邻的部分内含子片段有突变位点。对有突变该片段,用 DNA 测序检测,发现第4外显子的给位剪接点相邻碱基 A>T(IVS4+3 a>t)的突变,并用反向测序确认。用 RT-PCR 方法检测 ALK1基因表达 mRNA 情况,电泳和测序发现第4外显子的丢失。结论 ALK1基因的ⅣS4+3 a>t 突变,导致 ALK1基因表达异常,形成无功能截短蛋白,引起 HHT2。
- 谢桂岚李志祥李哲先
- 关键词: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基因内含子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