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02DIA10001)

作品数:14 被引量:258H指数:8
相关作者:单新建田勤俭陈杰任金卫陈宇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青海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地震
  • 6篇地表破裂
  • 6篇地表破裂带
  • 6篇地震地表破裂
  • 6篇地震地表破裂...
  • 6篇破裂带
  • 6篇裂带
  • 5篇昆仑山口西8...
  • 5篇M
  • 3篇地震破裂
  • 3篇同震位移
  • 3篇走滑
  • 2篇断层
  • 2篇青藏高原
  • 2篇GPS
  • 2篇GPS观测
  • 2篇IKONOS...
  • 1篇地表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变形

机构

  • 12篇中国地震局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6篇单新建
  • 5篇田勤俭
  • 4篇陈杰
  • 3篇王志才
  • 3篇马超
  • 3篇任金卫
  • 3篇王赞军
  • 3篇陈宇坤
  • 2篇郝平
  • 2篇丁国瑜
  • 2篇李建华
  • 2篇张祖胜
  • 2篇王庆良
  • 2篇王敏
  • 1篇张立人
  • 1篇朱桂芝
  • 1篇陶玮
  • 1篇尹功明
  • 1篇周德敏
  • 1篇任治坤

传媒

  • 5篇地震地质
  • 3篇地震研究
  • 2篇地震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2006
  • 8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被引量:5
2005年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田勤俭张立人郝平王赞军王志才
关键词: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震地表破裂带地震破裂断层活动走滑
GPS观测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地壳变形被引量:79
2005年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昆仑山口西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MS8.1级强烈地震。震后利用 GPS开展了相对密集的地壳形变观测。计算获得的同震位移表明,地震地壳形变影响范围大致为88°~97°E, 32°~38°N,断层运动具有明显的左旋兼挤压的特点。在昆仑山口附近GPS观测获得的地表破裂两侧的相对左旋 位移量约为2.6m,与地表野外调查获得的该处的地震破裂位移值符合的很好。断裂南侧垂直断裂走向同震位移 量逐渐衰减,位移方向相对稳定。而断裂北侧,同震位移主要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南缘,位移方向变化较大,盆 地内部位移量迅速衰减,表明东昆仑断裂北侧柴达木盆地地壳介质性质与其南侧高原腹地有明显不同。GPS观测 得到的震后断层蠕动结果表明,最初两周内断层蠕动位移量就占了观测期(近1年时间)总位移量的47%还要多, 其后半年多的时间内断层蠕动位移量不到观测期总位移量的40%,而余下的近5个月时间断层蠕动位移量只占观 测期总位移量的13%。断层蠕动速率在最初两周内超过130cm/a,到2002年3月11日迅速下降到26cm/a,其后 则逐渐呈线性衰减。区域GPS观测的初步结果同时表明,尽管地震破裂附近断层两侧有较大的相对位移,但东部 甘青川一带相关断层上相对运动不明显,可能说明这一区域仍处在?
任金卫王敏
关键词:地震地壳变形GPS青藏高原
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被引量:36
2004年
沿长约 4 2 6km的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 2 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 ,并在其中 1 1 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 ,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 6 4m ,平均水平位移约为 2 7m ,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 <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 1 0 - 1~ 1 0 - 4之间 ,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 ,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 (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 ,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 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 ,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 ,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性破裂带上的同震位移状况 ,可能只是该断错事件的最小滑动量。在活动构造研究中 。
陈杰陈宇坤丁国瑜王赞军田勤俭尹功明单新建王志才
关键词:同震位移地震地表破裂带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被引量:34
2004年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下界深度为 1 4 .2~ 2 1km(70 %置信区间 ) ,最佳破裂深度 1 7km。虽然在太阳湖段和主破裂带西端的中间区域未观测到地表破裂 ,但反演的结果表明此区域存在 2~ 3m左右的左旋水平走滑 ,与InSAR资料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地表以下的破裂西端止于太阳湖段 ,而东端似乎在地表破裂迹线以东 30km范围内仍存在 1 .5~ 2 .0m的左旋滑动。反演的垂直位移表明断层在东经 93°以西部分大体表现为南盘上升 ,而东经 93°以东部分表现为北盘上升。由大地测量和地表破裂调查得到的地震矩释放为 6 .1× 1 0 2 0 N·m ,与地震波资料的反演结果基本一致。
万永革王敏沈正康陈杰张祖胜王庆良甘卫军
关键词:GPS反演地震破裂地震波同震位移
GPS观测三维数字模拟及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运动的力学分析
<正>我国自1991年开始的国家攀登计划以及中国地壳运动网络工程积累了若干期全国和局部GPS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整体及不同块体的运动图像(Wang.Q,el al,2001)。这对研究和探讨我国大陆表层构造活动及...
刘峡傅容珊郑勇张祖胜
文献传递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构造遥感解译被引量:14
2005年
南北地震带中段断裂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本中研究区域为东昆仑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交接区,该区断裂从遥感影像上分析主要有NW向、NE向、SN向三组,包围着岷山隆起近似成三角形。交接区内构造复杂,曾发生1879年武都8级地震、1933年叠溪7.5级地震、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等强震。通过遥感资料对该区断裂进行构造解译,确定该区构造活动型式及地震构造特征。
任治坤田勤俭陈立泽
关键词:遥感影像南北地震带构造解译
星载InSAR技术在西藏崩错地区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6年
利用ERS-1/2雷达卫星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西藏崩错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的ERS-1/2DEM在反映微地貌特征时明显优于中国1/25万DEM和2004年美国公布的90m分辨率的SRTMDEM。基于ERS-1/2DEM对崩错断层带进行地貌分析发现:在崩错断层带和蓬错断层带的交接部位地貌特征复杂,一类似于蓬错断层带的构造地貌穿过了崩错断层带上达孜-打沙断层,在这一位置达孜-打沙断层切过冲沟,表明达孜-打沙断层的这个段落在近期内活动过,同时被达孜-打沙断层切穿的冲沟切断了那卡-纳堆多断层,说明那卡-纳堆多断层比达孜-打沙断层形成时间要早。
宁树正任金卫单新建陶玮周德敏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数字高程模型走滑断层拉分盆地
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被引量:5
2004年
最大位移是认识地震破裂机理和断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对 2 0 0 1年 11月 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最大位移的调查有多种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 ,本次地震地表最大同震水平位移 6 4± 1 4m ,位于库赛湖东北 (93 2 2 6 6°E ,35 7779°N) ,最大垂直位移 5 2± 0 2m ,与水平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影响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位移测量的因素很多 ,其中断裂带多期活动、地震地表破裂带构造形式复杂 ,以及特殊的冰川冻土区地貌位移标志是主要因素。
陈宇坤陈杰
关键词:昆仑山口西地震地震地表破裂带
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较强余震的应力触发被引量:19
2004年
20 0 0年 1月 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 5级地震 ,震后发生了 7次M≥ 4 0级的较强余震。本文计算了姚安MS6 5级主震后 ,主震和前震在 7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ΔCFS)。结果表明 ,有5次较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 (ΔCFS >0 )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 10 -2 ~ 10 -1MPa。并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 ,发现在前震和主震的破裂面长宽度和位错量估计值分别取上下限的 16种组合情况下 ,5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都为正 ,只是数值在 10 -3 ~ 10 -1MPa之间变化 ,而另 2次较强余震破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正负值发生变化。结果表明 ,主震和前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是姚安MS6 5级地震较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郝平田勤俭傅征祥陈正位刘桂萍
关键词:地震触发库仑破裂应力姚安6.5级地震
科里奥利力效应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两侧地震活动的可能关系被引量:3
2005年
根据物理学中科里奥利力原理,分析了以走滑断层为主的大地震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对地震断层两侧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东昆仑断裂带南北两侧邻近地区较大地震一般发生在8.1级地震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地区。
陈荣华刘杰
关键词:科里奥利力地震活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