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443) 作品数:4 被引量:8 H指数:1 相关作者: 蔺洁 张航 吴雪 彭洁 王绪敏 更多>> 相关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视网膜血管直径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直径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4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FH的21例患者为FH组,另外选取38例年龄、性别、血压和血糖相匹配的非FH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彩色眼底照相及计算机辅助软件对视网膜动脉直径(CRAE)、视网膜静脉直径(CRVE)和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值(AVR)分别进行测量。比较2组患者视网膜血管直径的测量值,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视网膜血管直径与FH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FH组CRAE和AVR数值均明显降低[CRAE:(147±6)μm比(150±4)μm,AVR:(0.65±0.05)比(0.6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CR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校正年龄及性别后,AVR减小与FH相关(P=0.03),FH越明显,AVR越小。结论FH患者的AVR较正常人群减小,视网膜血管直径改变对FH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高新晓 孟忻 蔺洁 郭佳 汪军关键词:视网膜血管 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样表型相关LIPC突变位点的鉴定与三维结构分析 2023年 目的:对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样表型(FHLP)家系的易感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鉴定,并分析蛋白三维结构。方法:该研究为病例系列研究。病例来源于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4月4日门诊收治的一疑似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对先证者进行易感基因突变位点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先证者亲属进行突变位点验证。通过Discovery Studio 4.0和PyMoL 2.0软件对突变前后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该家系患者表现为以总胆固醇(TC)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血脂异常。易感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和弟弟在突变脂肪酶C(LIPC)基因的第8外显子存在一个杂合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LIPC:c.1330C>T,导致LIPC蛋白序列第444位的精氨酸(Arg)被半胱氨酸(Cys)替代(Arg444Cys)。该家系中携带该突变的成员表现为TC升高,而未携带该突变的先证者母亲血脂正常,提示LIPC:c.1330C>T可能是易感基因突变位点。蛋白质功能预测提示该突变主要影响其配体结合功能,对催化功能影响有限。结论:LIPC:c.1330C>T是新的FHLP易感基因突变位点。 张航 李方园 郝禹 王绪敏 张聚 马雅銮 曾辉 蔺洁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 遗传异质性 脂肪酶家族基因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年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见致病基因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载脂蛋白B、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等,但并不能完全解释FH患者的病因。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脂肪酶家族基因突变与多种疾病有关,部分患者表现出FH样症状,提示脂肪酶家族基因参与了三酰甘油及胆固醇等脂代谢过程。本文主要就脂肪酶家族基因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孟诗睿 刘思珩 蔺洁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致病机制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遗传类型与PCSK9抑制剂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等位基因分级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9型(PCSK9)抑制剂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探讨FH表型分子病因分类对PCSK9抑制剂降脂疗效的提示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的FH表型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等临床信息,经二代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检测。依据受累等位基因数量及基因受损程度将患者分为单等位基因-缺失突变组、单等位基因-缺陷突变组、多等位基因-缺失突变组、多等位基因-缺陷突变组以及无主要致病基因突变组。检测不同等位基因分级的患者干预前、4~6周的强化他汀治疗后、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1个月后的LDL-C水平和降幅,分析基线LDL-C水平与降幅的相关性以及各基因型分组治疗后LDL-C水平达到靶目标值的比例。结果共纳入66例FH表型患者,其中男性47例(71.2%),女性19例(28.8%),年龄(43.1±13.4)岁。单等位基因-缺失突变组7例(10.6%),单等位基因-缺陷突变组25例(37.9%),多等位基因-缺失突变组8例(12.1%),多等位基因-缺陷突变组18例(27.3%),无主要致病突变组8例(12.1%)。PCSK9抑制剂联合治疗的LDL-C降幅由大到小依次是单等位基因组>无主要致病突变组>多等位基因组,整体分布于0~90%范围内,单等位基因2个分组和无主要致病基因组>50%>多等位基因2个分组。PCSK9抑制剂联合治疗下LDL-C进一步降幅由大到小依次为单等位基因组>无主要致病突变组>多等位基因组。总体FH表型患者中高强度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后LDL-C降幅随基线LDL-C的水平升高而减小(r=0.46,P<0.001),高强度他汀治疗基础上PCSK9抑制剂的进一步LDL-C降幅随基线LDL-C水平升高而减小(r=0.40,P=0.001)。与其他组相比,单等位基因组高强度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后LDL-C降幅较高且稳定,其中单等位基因-缺陷突变组LDL-C降幅� 张航 叶朴聪 王绪敏 吴雪 彭洁 王世龙 蔺洁关键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遗传异质性 等位基因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