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YW-NF-02) 作品数:3 被引量:9 H指数:3 相关作者: 李学军 尹新明 席玉强 张彦周 闫威 更多>> 相关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大豆蚜寄生蜂豆柄瘤蚜茧蜂室内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4 2011年 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Marshall)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的一种重要寄生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豆柄瘤蚜茧蜂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和性比等指标,以及成蜂的羽化、取食、产卵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描述。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温度越低,发育历期越长。在22℃条件下的繁殖量最大,31℃时繁殖量最小。在19℃,10%蜂蜜水作为饲料,其寿命较长,雌蜂平均寿命达12.9d;当温度达31℃时,雌蜂平均寿命仅为4.0d。在19℃和22℃,雌蜂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雄蜂,19℃时雌雄比为1.5∶1,22℃时雌雄比为1.3∶1;而在25℃,28℃和31℃时,雄蜂的比例要高于雌蜂。成蜂羽化一般需1.5~3h;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产卵时一般选择2~3龄的大豆蚜进行寄生。本研究结果可以对大田大豆蚜的防治提供指导,也为今后大量生产、贮藏、利用豆柄瘤蚜茧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闫威 席玉强 李学军 许彪 张彦周 尹新明关键词:大豆蚜 发育历期 基于锚定PCR技术对10种重要农业害虫微卫星DNA位点的筛选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14年 微卫星DNA广泛存在于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具有多态性丰富、易于检测等特点,在遗传图谱的构建、动植物遗传学育种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利用5′锚定PCR技术对桃小食心虫、桃蛀螟、玉米螟、二点委夜蛾、花蓟马、黄胸蓟马、棕榈蓟马、斑翅果蝇、稻水象甲、扶桑绵粉蚧10种重要农业害虫进行微卫星DNA筛选,并分析各个物种的微卫星DNA的特点。不同物种的阳性克隆率、微卫星比率、克隆效率和冗余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核苷酸碱基数目上,主要为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占重复位点总数的93.2%~100%,三、四核苷酸重复位点较少。在二核苷酸重复位点中, CA/TG重复位点最为丰富,占重复位点总数的89.2%~100%。这与使用的锚定引物密切相关;10种害虫的微卫星DNA平均重复次数为6.7~8.9次,其中玉米螟具有最高的微卫星DNA重复次数(34次);在序列类型上,完全型序列占上述害虫序列总数的91.0%~100%。5′锚定PCR技术能够快速挖掘害虫的微卫星DNA位点,本研究结果为这些害虫微卫星位点的进一步利用奠定了基础。 李慧 郎坤玲 沈长朋 李洁 陶云荔 褚栋关键词:农业害虫 微卫星 克隆 中国淡脉隧蜂亚属三新记录种记述(膜翅目:隧蜂科) 本文记述了淡脉隧蜂亚属(隧蜂科:淡脉隧蜂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缘淡脉隧蜂Lasioglossum(Lasioglossum)margelanicum Ebmer,1972,革唇淡脉隧蜂L.(L.)mutilum(Vach... 张睿 牛泽清 李强 朱朝东关键词:膜翅目 隧蜂科 新记录种 文献传递 豆柄瘤蚜茧蜂和广双瘤蚜茧蜂田间发生动态及田间繁育 被引量:4 2011年 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和广双瘤蚜茧蜂Binodoxys communis Gahan是大豆田大豆蚜的重要寄生蜂。2009—2010年,采取棋盘式采样和随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辽宁岫岩对大豆田内的豆柄瘤蚜茧蜂和广双瘤蚜茧蜂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豆柄瘤蚜茧蜂6月20号前后在田间开始少量发生,7月上旬数量急速上升,中旬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8月中旬出现第2个高峰,数量上明显小于第1个高峰期,但2010年只有1个高峰,第2个高峰不明显;广双瘤蚜茧蜂6月底开始出现并不断上升,到7月上、中旬达到一定量后持续到8月底。总体来说,豆柄瘤蚜茧蜂发生的时间比广双瘤蚜茧蜂早,且数量也较多。同时在大田按照不同的处理,对豆柄瘤蚜茧蜂进行大田罩笼繁殖研究,当豆柄瘤蚜茧蜂与适龄蚜虫数量比值为1:100的情况下产生的僵蚜数量最多。为大田有效利用蚜茧蜂控制大豆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席玉强 尹新明 李学军 许彪 张彦周关键词:大豆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