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CHB025)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周中银杨艳陈璐王长征罗和生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结肠
  • 3篇结肠炎
  • 3篇溃疡
  • 3篇溃疡性
  • 3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炎症
  • 2篇引流
  • 2篇引流术
  • 2篇消化道
  • 2篇消化道出血
  • 2篇小鼠
  • 2篇化道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2篇并发
  • 2篇出血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炎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作者

  • 8篇周中银
  • 2篇杨艳
  • 1篇罗和生
  • 1篇陈璐
  • 1篇王长征

传媒

  • 3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Oncolo...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塑料胆管支架置入的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发生支架堵塞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塑料胆管支架置入(ER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术后支架堵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难治性胆总管结石行ERBD治疗,均于术后6个月再次入院取出支架的患者126例,根据取出支架的情况分为堵塞组(n=28)和通畅组(n=98),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后支架堵塞的影响因素。结果126例患者中有28例在取支架时发现堵塞,支架堵塞率为22.2%。单因素分析示2组间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ALP、GGT、亮氨酸氨肽酶(LAP)、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感染、阿司匹林、支架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OR(95%CI):1.232(1.033~1.470)]、Neu%[OR(95%CI):1.263(1.021~1.562)]、ALP[OR(95%CI):1.013(1.004~1.022)]、EST[OR(95%CI):5.890(1.114~31.139)]、感染[OR(95%CI):17.317(1.349~222.349)]、支架类型[OR(95%CI):0.144(0.022~0.937)]是术后支架堵塞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WBC、Neu%、ALP升高、术中EST、术前继发感染的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堵塞的风险高,应密切随访,早期预防;双猪尾支架能有效降低术后支架的堵塞率。
田雯周中银
关键词:引流术导管阻塞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被引量:6
2019年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是因细菌感染和胆道梗阻引起的急性胆道感染性疾病。胆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胆总管结石。因其起病急聚、进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引起临床普遍重视。ASC的治疗包括抗感染、解除梗阻两部分。其中,尽早解除梗阻是治疗的关键。而内镜下治疗一直被认为是解除梗阻的首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内镜技术逐渐应用于ASC的治疗当中,成为手术医师和患者的新选择。基于不同治疗技术各有其优点及不足,对胆总管结石引起的ASC的内镜治疗作一综述。
田雯周中银
关键词:胆管炎胆石腔内超声检查
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18年
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损伤和胰管梗阻等,大部分经保守治疗后均可自行消退,少数囊肿短时间内增大或有临床症状的常常需要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否则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并危及生命。由于PPC的病因、病程、大小、解剖位置及并发症的不同,其治疗也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充分把握治疗指针,以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治疗PPC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保守治疗、内镜下囊肿引流、腹腔镜手术引流、传统手术治疗、内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中医药治疗等,疗效各异,本文就PPC的各种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陈娜周中银
关键词:胰腺假性囊肿并发症引流术
咪喹莫特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及其功能
2019年
目的分析咪喹莫特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及其功能。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咪喹莫特组,各10只。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和咪喹莫特组建立UC小鼠模型。咪喹莫特组给予咪喹莫特灌胃,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磷酸缓冲盐溶液灌胃。干预7 d后,提取小鼠结肠组织蛋白,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结合质谱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和鉴定3组差异表达蛋白,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结果模型组/正常组、咪喹莫特组/正常组、咪喹莫特组/模型组分别存在317个、253个和209个差异表达蛋白。模型组和正常组相比上调而咪喹莫特组与模型组相比下调的蛋白有62个,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下调而咪喹莫特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有48个。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器、细胞及胞外区,分子功能以结合功能、催化功能及酶调节活性为主,主要参与细胞进程、生物调节及代谢过程。结论 S100钙结合蛋白A8、黏蛋白2、角蛋白等有可能成为咪喹莫特治疗UC的重要分子靶点。
陈娜周中银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咪喹莫特差异表达蛋白小鼠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研究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便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方法 予3% DSS溶液喂饲野生型C57BL/6成年小鼠诱导急性结肠炎模型,分别于第0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和第10天麻醉处死小鼠,取结肠观察不同时期结肠病理学特征,造模过程中连续观察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大便和死亡情况.结果 小鼠造模第3天开始出现粪便潜血,第5天开始出现血便,第10天开始出现死亡小鼠,死亡率为30%.DSS诱导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疾病活动指数第3天后与饮用纯净水的小鼠比较明显增高(P<0.05).小鼠结肠炎造模第3天黏膜上皮细胞开始逐渐丧失,第7~10天最为严重;隐窝结构的紊乱从第3天开始发生,第7天出现固有层塌陷;炎性细胞浸润从第3天开始数量逐渐增加,第10天最为严重.DSS诱导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病理评分第5天后与饮用纯净水的小鼠比较明显增高(P<0.05).结论 3% DSS诱导野生型C57 BL/6成年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可用于UC的实验研究,第3天出现明显的炎症表现,第7天模型较理想,小鼠死亡少.
王长征周中银罗和生
关键词:葡聚糖硫酸钠炎症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消化道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消化道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医务人员对此类此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消化道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2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变化、治疗及预后情况等,按照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13例)和死亡组(15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28例消化道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其中男性24例,女性4例,患者平均年龄70.8±11.0岁;有5例表现呕血,有8例表现黑便;有13例表现同时表现呕血与黑便,有2例表现为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时,仅有6例表现为典型胸痛,有4例表现为心慌、胸闷,有18例无明显症状;所有患者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1例(75.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25.0%),其中广泛前壁合并下壁梗死2例(7.1%),广泛前壁梗死7例(25.0%),下壁梗死13例(46.4%),前壁梗死5例(17.9%),后壁梗死1例(3.6%);经治疗,有13例好转,15例死亡。重度贫血及肝硬化病史在生存组及死亡组两组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重度贫血(OR=11.67,P=0.018)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消化道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时多无胸痛等典型心肌梗死症状,且多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此类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重度贫血是此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朱龑周中银杨艳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急性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研究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因消化道出血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920例患者,其中24例并发AMI患者为AMI组,另896例未并发AMI患者为非AMI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70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病史、入院前近期有阿司匹林服用史的患者AMI发生率较高;用ROC曲线对血红蛋白(HB)进行分析,得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1,最佳截断值(cut-off值)为79.5 g/L,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5%和81.1%。将年龄≥70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病史、入院前近期有阿司匹林服用史及HB<79.5 g/L进行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OR=3.65,95%CI:1.34~9.95,P=0.011)、冠心病病史(OR=2.94,95%CI:1.09~7.88,P=0.033)和HB<79.5 g/L(OR=0.103,95%CI:0.030~0.353,P=0.000)是消化道出血并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AMI组中,有11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为45.8%,显著高于非AMI组(4.5%)(P<0.001)。结论并发AMI可增加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HB浓度<79.5 g/L、年龄≥70岁及冠心病病史是消化道出血并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艳周中银陈璐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急性心肌梗死
脂肪因子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IBD是环境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使肠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所致。
陈娜周中银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脂肪因子
Analyzing proteins in colonic tissues from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using the iTRAQ technology
2019年
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roteins in colonic tissues of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UC) by using 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 probe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UC, and find potential biomarkers of UC. Methods Forty C57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and model groups(20 mice in each group). The mice in the model group were administered 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 for 7 consecutive days ad libitum to induce acute colitis, and the colon tissue was extracted on the 8 th day after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e UC model.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i TRAQ and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techniques,and the identified proteins were analyzed by bioinformatics. Results A total of 4019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 two groups. Among them, 317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 were detected according to the screening criteria for selecting DEPs, i.e. fold change ratios ≥ 1.5 or ≤ 0.67 and P-values < 0.05, of which 156 were upregulated and 161 were downregulated. In the Gene Ontology(GO) analysis, the DEPs were classified into 48 functional categories, which contained biological process, cellular component, and molecular function. Based on the 317 DEPs, the KEGG pathway analysis identified 160 vital pathways.Conclusion DEPs in colonic tissues of mice with UC were screened using the iTRAQ technique,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regar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UC.
Na ChenZhongyin Zhou
关键词:ULCERATIVEISOBARICQUANTITATIONCOLONICPROTEIN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