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JL027)
-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5
- 相关作者:宋磊朱天飚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格申克龙-道尔命题与中国实践被引量:7
- 2015年
- 关于后发优势的经典研究之中,存在一个可以归纳为格申克龙-道尔命题的理论假说:持续发展的后进大国往往形成大规模的企业,而这种大企业易于在组织形态方面实现具有范式变迁意义的创新。美德日企业的实践符合这一命题,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实践则背离这一命题:尽管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但是具有范式变迁意义的组织形态创新尚未出现。本文的分析表明,上述悖论源自中国崛起时代的技术特征和中国的主流经济理念。具体而言,模块化的分工方式和将美国企业组织形态视为唯一最优解的经济理念在推动中国企业扩张规模的同时,抑制了中国企业组织形态创新的空间。
- 宋磊
- 关键词:后发优势经济理念
- 阿里吉—杉原方法与中国故事的第二种讲法被引量:5
- 2016年
- 近年来,如何对于中国经济的结构特征和成长机制进行理论化抽象,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界的重要课题,中国经济模式论即是对上述课题的回应,构成了中国经济故事的第一种讲法。尽管中国经济模式论者提出了重要的研究问题,但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阻碍了他们持续地取得进展。因此,研究方法的突破是开创中国经济故事的第二种讲法的前提。阿里吉被忽视的研究,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阿里吉大量援引全球史学者杉原薰的研究,他的研究方法可以抽象为阿里吉—杉原方法。这一方法侧重于从生产组织方式、政府对于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国际经济体系的变迁的角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可以为中国经济故事的第二种讲法提供理论出发点。
- 宋磊
- 关键词:中国故事
- 在理念与能力之间:关于国企改革方向的第三种思路被引量:16
- 2014年
- 长期以来,关于国企改革方向的思路主要围绕理念和能力展开。但是,理念导向的第一种思路经历了"去理念化"转向,能力导向的第二种思路则有抽象化之嫌;同时,两种思路鲜有交集。这样的思考格局抑制了国企在组织形态方面进行创新的空间,阻碍了国企发挥制度示范者的作用。将理念导向的第一种思路"再理念化"并将国企改革的国别和时代背景导入能力导向的第二种思路之后,我们发现,在调整后的两种思路的交集之中,存在兼顾理念与能力的第三种国企改革思路。
- 宋磊
- 关键词:经济民主国企改革
- 日本的产业政策失败了么被引量:9
- 2016年
-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质疑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开始增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日本产业政策的体系以及产业政策研究的格局有关。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中,除了受到重视的结构政策外,企业合理化政策也占有重要地位;在产业政策研究中,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经济学研究之外,潜在地存在着管理学的研究传统。但是,企业合理化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管理学研究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现有的研究难以回应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否失败的问题,只有在管理学的视角之下,将企业合理化政策作为分析的重点之一,这一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 宋磊
- 关键词:产业政策
- 国家治理与新自由主义被引量:10
- 2014年
- 包刚升认为,国家治理概念的起源与公司治理有关,其核心是形成官员与公民共同体之间激励相容的合约。陈慧荣认为,应该基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理解国家建设,国家要超越和渗透社会,实现理性化、自主性和嵌入性;同时,社会应该通过法治与问责制两种机制实现对国家的制衡。总体上,国家与社会分享权力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黄琪轩认为,有效的国家治理,一方面要防止土地及资本集团的经济权力向政治领域渗透,甚至控制政治领域;另一方面要防止政治权力向经济领域渗透,控制和垄断经济资源和机会。良好的国家治理应该在权力之间设置屏障,避免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二者相互转化。朱天飚认为,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互动史其实是国家管理模式逐渐转型的历史,从统治者部分接纳社会到全部接纳社会,其间经历了一个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的模式转型。历史地看,新自由主义未必会促进国家治理,相反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
- 朱天飚
-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社会组织统治
- 发展型国家论的研究传统与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被引量:6
- 2015年
- 新李斯特主义的前景取决于其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但是,这一流派的研究者目前主要关注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后者。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产业政策为中心,通过对于发展型国家论——与新李斯特主义具有学术渊源的理论流派或李斯特主义的政治学版本——的早期文献的重新解读,梳理出发展型国家论的两个重要研究传统,并以这样两个研究传统为出发点,对于强化产业政策效果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确认新李斯特主义的管理学基础。
- 宋磊
- 关键词:产业政策管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