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6017)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宏娜陈锦年吕心艳刘钦燕何宜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ENSO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暖池
  • 2篇西太平洋
  • 2篇西太平洋暖池
  • 1篇遥感资料
  • 1篇跃层
  • 1篇前驱波
  • 1篇潜热
  • 1篇潜热通量
  • 1篇热通量
  • 1篇周期
  • 1篇卫星遥感
  • 1篇卫星遥感资料
  • 1篇温跃层
  • 1篇南海区域
  • 1篇海气
  • 1篇海气热通量
  • 1篇海区
  • 1篇核幔边界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作者

  • 5篇陈锦年
  • 5篇王宏娜
  • 3篇吕心艳
  • 1篇何宜军
  • 1篇倪四道
  • 1篇刘钦燕
  • 1篇万柯松
  • 1篇黄建平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ENSO循环过程中次表层海洋信号的传播和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SODA等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洋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NSO循环过程中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在赤道外向西传播的路径与温跃层深度的分布有一定关系,10oN附近是气候平均温跃层深度的极小值区域,温跃层在该区域形成了一个从东到西的阻隔带,阻挡了来自赤道地区的ENSO信号继续向北传播,从而转向西传播;而南半球温跃层深度的气候分布不具备这一特征,不利于ENSO信号在南半球的向西传播。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ENSO信号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异常海温的主周期是变化的,特别是在沿10oN附近向西传播的过程中,ENSO信号的主周期变化较大。推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ENSO信号除了在循环过程中自东太平洋10oN传来的以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局地的大气变化引起的海温异常,以及来自中高纬度的异常海温信号等因素。
王宏娜陈锦年刘钦燕
关键词:ENSO温跃层
南海区域海气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7年
应用由卫星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资料,使用先进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TAGA COARE3.0),计算出南海1987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200个月的海气界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0.25°×0.25°),其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发现,由卫星反演的海气热通量与实测结果非常一致。与GSSTF2的结果相比,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由此说明,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热通量可以用来进行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依据。由多年南海海气热通量的分析表明,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其周期分别是0.5a、1a、准3a和6~11a。其中准3a和6~11a周期与中国旱涝的周期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对中国的旱涝分布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关键词:卫星遥感资料
外核顶部刚性薄层探测被引量:2
2009年
核幔边界作为固态地幔和液态外核的分界面,是地球深部最重要的间断面,界面两侧地震波速度和密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该界面上部的D"层存在较强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研究人员利用地震学的方法,发现在某些区域D"层下部存在超低速区;近年来更有某些学者提出外核顶部某些区域可能存在一个刚性(固体)薄层,其剪切波速度约为1km/s,并认为形成该层的物理机制是在外核冷却过程中,物质分异产生轻元素聚集在外核顶部从而发生固结.分析了斐济-汤加地区深地震在美国4个主要台网(USarray,BK,US,CI)上记录到的PKKPbc波形,发现存在前驱波,从而证明非洲下部外核顶部可能存在核刚性层.通过波形拟合确定了该核刚性层的厚度约为1km.非洲下部核刚性层与前人利用P4KP和ScP波形在其他区域得到的刚性层模型较为一致.核刚性层的存在可能对核幔间的物质、能量、角动量耦合起到重要的影响.
黄建平倪四道万柯松
关键词:核幔边界前驱波
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1、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ENSO 循环过程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年际气候变化的重要信号,它对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ENSO 循环的研究倍受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们的重视。对 EN...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文献传递
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被引量:8
2008年
应用NCEP/NCAR SST资料和SODA海温资料,分析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场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气候突变前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以下简称WPWP)形态的显著变化及其差异,由此重新界定了WPWP的范围,并进一步分析了WPW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界定的WPWP气候平均场与前人定义的气候平均场分布特征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新界定的WPWP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出气候(海洋)突变前后西太平洋暖池的时空变化特征,而且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前人定义的WPWP与东太平洋暖池合为一体的现象发生,从而避免人为地计算WPWP面积变化带来的结果差异。新界定的WPWP平均深度可达130 m左右,呈现出西浅东深的"耳状"分布特征,在冬春季节,南北(经向)窄东西(纬向)宽,呈纬向带状分布;在夏秋季节,WP-WP明显向北扩展。平均深度最大中心位于(5°S,180°)附近。由WPWP区域不同深度的异常海温变化与Ni o3指数的相关分析可知,WPWP次表层异常海温变化与Ni o3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表层的异常海温的关系并不密切,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西太平洋暖池对ENSO的贡献是来自次表层异常海温的东传。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ENSO循环
赤道潜流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应用TOGA/TAO实测海流和SODA全球海洋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热带太平洋赤道潜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关系,初步探讨了赤道潜流变化对两种不同类型(中部型和东部型)ENSO事件的影响。对赤道潜流距平场的EOF分解表明,第一模态为"东太平洋潜流模态",特征向量主要反映东太平洋赤道潜流的变化情况;第二模态为"中太平洋潜流模态",特征向量主要反映中太平洋赤道潜流的变化情况;这两个主要模态基本可以反映赤道潜流距平场的主要信息。这两个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且与NINO指数都有较好的负相关,最大相关均通过99.9%的信度检验。相关分析表明潜流第一模态的变化滞后于NINO指数变化,而第二模态的变化则提前于NINO指数变化,即ENSO事件对东太平洋赤道潜流的变化有一定影响,而中太平洋的潜流变化又会对ENSO事件产生影响。通过个例分析表明,中太平洋赤道潜流的变化对两种不同类型ENSO事件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在东部型ENSO事件发生前,中太平洋赤道潜流增强,这样西太平洋暖池的异常海温在潜流的引导下快速向东传播,直接到达东太平洋形成东部型ENSO事件;中部型ENSO事件发生前,中太平洋赤道潜流明显减弱,西太平洋的异常海温不能迅速东传速,在中太平洋堆积上升到达海面,使得中部型ENSO事件爆发。
王宏娜陈锦年何宜军
关键词:赤道潜流EOF分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