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56905)

作品数:18 被引量:184H指数:7
相关作者:唐朝枢杜军保卜定方闫辉高霖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7篇动脉
  • 6篇肺动脉
  • 5篇肺动脉高压
  • 4篇血管
  • 3篇低氧
  • 3篇凋亡
  • 3篇一氧化碳
  • 3篇源性
  • 3篇内源性
  • 3篇缺氧
  • 3篇尾加压素
  • 3篇基因
  • 3篇加压素
  • 2篇蛋白
  • 2篇低氧性
  • 2篇低氧性肺动脉
  • 2篇低氧性肺动脉...
  • 2篇心肌
  • 2篇血压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南华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暨南大学第四...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生物化学教研...

作者

  • 11篇唐朝枢
  • 6篇杜军保
  • 4篇卜定方
  • 4篇杨向东
  • 3篇闫辉
  • 3篇李志樑
  • 3篇石云
  • 3篇高霖
  • 3篇闾宏伟
  • 2篇左辉华
  • 2篇张春雨
  • 2篇王冬艳
  • 2篇郭衡山
  • 2篇韦建瑞
  • 2篇宫丽敏
  • 2篇李志梁
  • 2篇斯琴
  • 2篇汤秀英
  • 2篇何艳华
  • 2篇刘映峰

传媒

  • 3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生理学会...

年份

  • 4篇2006
  • 4篇2004
  • 4篇2003
  • 9篇2002
  • 2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大鼠重塑血管差异表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正>目的为从基因水平研究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大血管重塑机制,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法(SSH)筛选两肾—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重塑大血管(胸主动脉)差异表达基因,并初步研究其表达。方法两肾—夹法复制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2-kid...
杨向东闾宏伟万载阳徐立朋严鹏科何淑雅杨永宗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血管重塑基因克隆
文献传递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被引量:56
2002年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代谢途径产生的含硫氨基酸,其代谢紊乱可以诱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已被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Hcy通过激活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DAG-PKC)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钙化,启动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从而损伤心血管系统。金属硫蛋白、牛磺酸、L-精氨酸作为内源性小分子物质,成为继维生素B6、B12之后控制和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新途径。
高霖唐朝枢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分子机制
人单核细胞泡沫化过程中差异表达Rb基因的时序表达研究
目的:泡沫细胞(foam cells)和斑块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特征性的病变,单核细胞泡沫化过程中释放的细胞炎性因子和泡沫细胞的凋亡是影响As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
闾宏伟杨向东万载阳何淑雅杨永宗
文献传递
内源性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体系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32
2002年
目的 研究内源性一氧化碳 /血红素氧合酶 (CO/HO)体系在慢性低氧环境中的变化规律 ,探讨CO/HO体系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第 1批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 1d组、低氧 3d组、低氧 7d组、低氧 14d组 ;第 2批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低氧 +锌原卟啉(ZnPP)组。均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 ;称量并计算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的比例 ;应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间接测定大鼠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CO含量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第一批大鼠肺内HO 1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结果 大鼠低氧 7~ 14d开始形成稳定的肺动脉高压 ,伴右心室肥大 ;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CO含量分别于低氧 1d和低氧 14d时两次明显增高 (P <0 0 1) ;低氧 1~ 3d肺泡及肺泡间质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HO 1表达增多 ,低氧 7~ 14d后肺泡水平肺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HO 1表达显著增高 (F =8 72 ,P <0 0 0 1)。低氧 +ZnPP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低氧组 ,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CO含量明显低于低氧组 (P均 <0 0 1)。结论 内源性CO/HO体系在慢性低氧刺激下明显增高 ,且呈时间依赖性的双峰现象 ,其中第 2次代偿性增高与肺动脉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HO 1抑制剂的干预研究进一步表明 。
石云杜军保曾超美唐朝枢
关键词:一氧化碳血红素氧合酶肺动脉高压低氧
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在高血压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1
2004年
目的 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胸主动脉硫化氢 (H2 S)转化率及血浆H2 S水平的变化 ,探讨H2 S在自发性高血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4周龄雄性SHR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SHR对照组 (n =8)、SHR +硫氢化钠 (NaHS)组 (n =8)及SHR +DL propargylglycine(PPG ,胱硫醚γ 裂解酶抑制剂 )组 (n =8)。同样周龄相同遗传背景的正常Wistar大鼠 (Wistar Kyotorats,WKY) 2 4只 ,随机分为WKY对照组 (n =8)、WKY +外源性H2 S供体硫氢化钠 (NaHS)组 (n =8)及WKY +PPG组(n =8)。SHR对照组及WKY对照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无菌注射用水 2 5ml,SHR +NaHS组及WKY +NaHS组每日腹腔注射NaHS (剂量为 5 6 μmol/kg) ,SHR +PPG组及WKY +PPG组大鼠分别每日腹腔注射PPG(剂量为 37 5mg/kg)。 5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压、左心室与全心重量比值、胸主动脉H2 S转化率与血浆H2 S水平。结果 实验 5周后 ,各组SHR大鼠胸主动脉H2 S转化率及血浆H2 S水平均明显低于相应WKY大鼠 (P <0 0 5 ) ,SHR +PPG组胸主动脉H2 S转化率及血浆H2 S水平与SHR对照组相近 ,SHR +NaHS组的胸主动脉H2 S转化率及血浆H2 S水平均明显高于SHR对照组(P <0 0 5 ) ;WKY +PPG组的胸主动脉H2 S转化率及血浆H2 S水平均显著低于WKY对照组 (均P<0 0 5 ) ,WKY +NaHS组的胸主动?
闫辉杜军保唐朝枢
关键词:气体信号分子高血压血压测定左心肥厚
尾加压素Ⅱ诱导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研究尾加压素Ⅱ(UⅡ)能否诱导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方法心肌细胞体外培养40 h后,换无血清DMEM继续培养24 h,应用流式细胞仪和3H-亮氨酸(3H-Leu)掺入法观察不同浓度UⅡ作用24 h后对心肌细胞大小和蛋白掺入率的影响。结果10-7 mol/L的UⅡ能增加心肌细胞的大小(P=0.021)和3H-Leu掺入率(P=0.015)。结论UⅡ能诱导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
左辉华洪介民郭衡山韦建瑞何艳华李志樑
关键词: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肥大同位素标记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硫化氢的变化被引量:24
2004年
本文旨在探讨低氧对大鼠内源性硫化氢体系的变化。采用生化反应方法测定血浆中硫化氢的含量和肺组织中硫化氢合酶的活性 ,采用定量竞争性RT PCR的方法检测肺组织中胱硫醚 γ 裂解酶 (CSE)mRNA的含量。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低氧组大鼠的血浆硫化氢含量明显减少 [(1 92 2± 2 2 1 ) μmol Lvs (30 1 6± 32 4 ) μmol L ,P <0 0 1 ) ],肺组织中硫化氢合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0 1 2 7± 0 0 2 3)vs (0 2 78± 0 0 99)nmol mgwettissue·min ,P <0 0 1 ],CSEmR NA的含量明显减少 [(1 0 2± 0 1 5 )× 1 0 - 6 fmolvs (2 1 7± 0 2 2 )× 1 0 - 6 fmol,P <0 0 1 ]。以上研究表明 。
张春雨杜军保卜定方闫辉斯琴唐朝枢
关键词:低氧肺动脉高压肺组织硫化氢
高温复合脂多糖应激大鼠血浆MDA、SOD的变化规律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高温与脂多糖(LPS)复合应激大鼠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生理盐水组(C组)、高温生理盐水组(H组)、常温LPS组(L组)、高温LPS组(HL组),各组下设0、40、80、120 min亚组,每组5只。置动物于模拟气候舱,HL组、H组干球温度(dry bulb temperature,Tdb)为(35.0±0.5)℃,L组、C组Tdb为(26.0±0.5)℃;HL组、L组动物经尾静脉注射LPS 10 mg/kg(浓度为1 mg/ml),H组、C组动物经尾静脉注射0.9%NaCl 10 ml/kg。检测动物应激0、40、801、20 min时血浆MDA含量、SOD活力的变化。结果:应激120 min时,L组、H组、HL组动物血浆MDA含量、SOD活力均与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L组动物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活力水平显著下降,与同时相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温与LPS复合应激可能促发、扩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林晓静李亚洁李志梁罗炳德谭庆韩雪琳
关键词:脂多糖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高温应激
Relationship of the plasma urotensin Ⅱ with proadrenomedullin N-terminal 20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2003年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urotensin Ⅱ(UⅡ) and proadrenomedullin N-terminal 20 peptide (PAMP), a fragment of proadrenomedullin (proADM) possessing bi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by observing the variation of their plasma levels and exploring their interrelations. Methods: Plasma UⅡ and PAMP levels were 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 in 52 patients with CHF and 14 healthy subject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and the ratio of E/A were determined by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The plasma UⅡ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CHF than the healthy subjects (1.5±1.0 pg/ml vs 4.3±1.2 pg/ml, P<0.05), while plasma PAMP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ormer group (30.6±5.8 pg/ml vs 21.0±6.6 pg/ml P<0.05). The levels of UⅡ and PAMP were parallel with the severity of CHF,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plasma levels of UⅡ with LVEF (r=0.530, P=0.000) and the ratio of E/A (r=0.618, P=0.000) was noted. LVEF and ratio of E/A were found to b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plasma PAMP levels in the patients (r=-0.568, P=0.000; r=-0.350, P=0.004). Also found wa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lasma UⅡ and PAMP levels (r=-0.528, P=0.000).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resulted in increased plasma UⅡ levels and lowered PAMP levels. Conclusion: The variations of plasma levels of UⅡ and PAMP are parallel with the severity of CHF, suggesting their cooperative action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HF.
钟萍李志樑吴宏超唐朝枢陆青
尾加压素Ⅱ对培养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观察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在体外对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Ⅰ型胶原(CoL-Ⅰ)基因表达的直接影响,以探讨UⅡ在心力衰竭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方法以胰酶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和纯化SD乳鼠的CFs,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RT-PCR测定CoL-ⅠmRNA表达水平。结果UⅡ对CFs增殖呈浓度依赖性,随着UⅡ作用浓度的增加,MTT光吸收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10-8 mol/L和1×10-9 mol/L的UⅡ作用显著(P<0.05);1×10-7 mol/L、1×10-8 mol/L和1×10-9 mol/L浓度的UⅡ能促进CFs的CoL-ⅠmRNA表达(P<0.01)。结论UⅡ可直接促进CFs的增殖及CoL-ⅠmRNA表达,作用大小与UⅡ浓度有关,提示UⅡ在心力衰竭心肌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何艳华洪介民郭衡山韦建瑞陈辉左辉华李志樑
关键词: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I型胶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