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Z011)

作品数:16 被引量:41H指数:3
相关作者:杨绘荣王天楠张会芸王路遥邓善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山西大学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政治
  • 6篇政治文化
  • 5篇主义
  • 5篇达夫
  • 4篇社会资本
  • 4篇资本
  • 3篇制度绩效
  • 3篇民主
  • 3篇哈特
  • 2篇政治文化研究
  • 2篇人格
  • 2篇文化
  • 1篇多样性
  • 1篇多元论
  • 1篇人际信任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化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社会资本理论

机构

  • 9篇中国政法大学
  • 5篇山西大学
  • 2篇中共辽宁省委...

作者

  • 5篇杨绘荣
  • 4篇王天楠
  • 2篇王路遥
  • 2篇张会芸
  • 2篇邓善凤
  • 1篇丛日云
  • 1篇卢春龙

传媒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理论与改革
  • 1篇探索
  • 1篇理论界
  • 1篇理论月刊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研究生法学
  • 1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山西高等学校...
  • 1篇政治思想史
  • 1篇法大研究生

年份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翼威权主义人格真的存在吗
2014年
在理论上,左翼威权主义人格被认为是一种与亲法西斯右翼威权主义人格相对的人格类型,从提出之初便与共产主义和左翼运动紧密相关。它不仅被看作是民主转型失败所产生的缺陷型人格,而且还因为与西方模式分道扬镳而被视为'反动'的典型。然而,学者们在前社会主义国家、西方社会主义政党甚至更广义的左翼群体中都未能获得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左翼威权主义人格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剔除该领域研究传统中陈旧的意识形态偏见,潜意识中对欧美的自由民主过分自信,致使其丧失了社会政治心理研究的本真。
邓善凤
关键词: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
政治文化研究的多元历史传统:一个方法论的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自20世纪8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复兴之后,研究者们关于政治文化研究方法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并形成了实证主义范式与解释主义范式两大方法论流派。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流派之争源于其不同的历史传统,解释主义范式主要受法国社会学传统与德国文化哲学传统的影响,而实证主义范式则主要受美国科学主义传统的影响。厘清这两大方法论流派的争论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来源,对于当下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
卢春龙
关键词:政治文化实证主义
权威主义人格研究的流觞
2013年
阿多诺及其同事提出了四个量表以测量"潜在法西斯分子"的权威主义人格及其态度特征,结论认为心理治疗和公民教育能够防止美国出现真正的法西斯分子。以这些量表为基础,权威主义人格研究蓬勃一时。冷战前后,经验证据的缺乏与民主价值的广泛传播似乎宣告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终结;但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权威主义人格研究出现了复兴,并侧重于将权威主义人格研究与态度研究结合起来。
邓善凤
关键词:权威主义人格阿多诺
政治文化多样性:国别差异,还是国内差异?——基于维尔达夫斯基与阿尔蒙德比较研究的视角
2012年
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着眼于国家之间政治文化的差异性,还没有深入到国家内部进一步探究一国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从维尔达夫斯基文化模式理论的角度再次考察《公民文化》中的意大利案例,可以发现一国内部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由四种或五种文化模式组成的多样性的统一体。
杨绘荣
关键词:政治文化多样性民族性
文化模式的结盟、解盟与再结盟——维尔达夫斯基论美国政治文化的变化被引量:2
2015年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模式的统一体,美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文化差异,其实是各文化模式按照不同比例排列组合的产物。纯粹单一的文化模式难以独自生存,它会适时选择与其他文化模式结盟、解盟甚至再结盟。在维尔达夫斯基看来,美国的"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政治文化同盟(亦被他称之为"美国式个人主义"),因激进平等主义的兴起而转向"个人主义—等级制"同盟,便是遵循上述政治文化变化的逻辑。
杨绘荣
政治文化:二元的,还是多元的?——简论维尔达夫斯基对前人类型学的批判与继承
2013年
维尔达夫斯基依据"网格—团体"类型学将社会关系简化为五种基本的政治文化模式,提出"有限多元主义",倡导唯有五种文化模式并存,它们才能相互监督,取长补短,从而维系政治生活的稳定。而诸如孟德斯鸠、斯宾塞、涂尔干、马克思、韦伯等前辈学者提出的形形色色的类型学,或者不完整,或者带有"二元论"色彩,或者维度不统一,不具备"网格—团体"类型学的优势。
杨绘荣
关键词:二元论多元论类型学
关于政治文化研究“复兴”的争议被引量:3
2013年
政治文化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转机,西方一些政治文化研究学者陆续提出了"政治文化复兴"的说法。而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政治文化研究在定义、问卷设计、变量分析、理论适用性和方法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政治文化复兴"注定要失败。但这些批评并未影响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大量政治文化研究著作表明,政治文化研究重新回到了政治分析的中心舞台。复兴后的政治文化研究是对20世纪50—6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的再生、重释和再创造。
丛日云王路遥
关键词:政治文化M
外生性与预见性:艾伦·维尔达夫斯基论政治偏好被引量:2
2013年
经济学家假定人与生俱来是"理性人",其追逐经济效用的偏好是内生的;而诸如政治学等社科领域内的大部分理论家,常常关注人们如何得到自己所偏好的东西,几乎不去追问这种偏好从何而来或用生活常识解释之。维尔达夫斯基反对偏好内生说,亦批判那种以常识自居的偏好观,提出以共享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念为表现形式的政治偏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具有外生性,并且还能预示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具有预见性。
杨绘荣
关键词:外生性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的兴起及其意义探析
2013年
西方政治文化理论是当代政治科学领域的主要分支,政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范式。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兴起背后蕴含着多元、复杂的因素。悠久的历史源流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素材,多学科交叉发展为政治文化内涵的厘清、外延的划定奠定了基础,新技术的发展为方法论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撑,民主化浪潮为其兴起提供了现实推动力。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其兴起从研究视域到理论特质,从路径选择到方法论变革都呈现出革命性的意义。
王天楠
关键词:理论范式
社会资本如何使民主运转起来?——《使民主运转起来》的分析模式及其批评
2012年
罗伯特·普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将社会资本理论带入到政治文化领域,运用社会资本和善治等政治分析框架,提出社会资本与制度绩效间的相关性。但普特南的"制度绩效"与"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及量化指标、其阐释"制度绩效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时的社会中心视角都遭到了批判,这些批判使得社会资本理论在其后二十年的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自身。
张会芸
关键词:制度绩效社会资本民主公民精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