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70123)

作品数:8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马建章王力军肖向红洪美玲滕丽微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营养
  • 2篇营养状况
  • 2篇种群
  • 2篇资源选择函数
  • 1篇低山丘陵
  • 1篇低山丘陵地区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决定
  • 1篇三江自然保护...
  • 1篇尿分析
  • 1篇偶蹄目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丘陵
  • 1篇丘陵地区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卧息地
  • 1篇消化道
  • 1篇鹿科

机构

  • 7篇东北林业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马建章
  • 4篇肖向红
  • 4篇王力军
  • 3篇洪美玲
  • 2篇刘振生
  • 2篇张恩迪
  • 2篇杨宝田
  • 2篇白秀娟
  • 2篇滕丽微

传媒

  • 3篇兽类学报
  • 1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Zoolog...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狍冬季消化道形态特征及食物颗粒分布被引量:2
2005年
1999年1月在黑龙江省通河县小东林场猎杀14只狍,应用解剖学方法和湿筛法分别对狍冬季消化道形态特征及消化道内食物颗粒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狍复胃中瘤胃比例最大,占71.3±2.6%,其次为皱胃(11.5±2.2%)、瓣胃(9.7±2.3%)、网胃(7.6±0.9%);瘤胃粘膜中,瘤胃前庭区(ACF)是最重要的消化和吸收部位之一,具有最大的乳突密度、乳突长度和粘膜表面扩张系数,显著高于其它区域(P<0.05),后背盲囊区(DBF)次之;网瓣口在狍食物颗粒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消化道食物颗粒分布中,大颗粒食物(>1.00mm)在瘤网胃中的比例为35.06±10.76%,显著高于其在瓣胃、皱胃及其它消化道内的比例(P<0.05),而小于1.00mm的食物颗粒在瓣胃以下消化道中有明显的增加(P<0.05),1.00mm为冬季通过狍网瓣口的临界食物颗粒大小。狍为适应冬季食物营养质量下降,通过增加瘤网胃容量、缩小网瓣口来改变消化道形态而增加食物颗粒在瘤网胃内的滞留时间,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充分发酵和分解以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产生营养适应性的季节变化。
王力军洪美玲肖向红马建章
关键词:消化道
应用Sry-PCR扩增鉴定狍(Capreolus capreolus)的性别被引量:5
2005年
根据人的SRY基因核心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C1、C2,应用PCR技术对野生狍(Capreoluscapreolus)Sry基因(哺乳动物Y染色体DNA雄性特异区)进行扩增,结果在野生狍雄性样本扩增出1条带(221bp),而在雌性样本未见扩增带,显示了Sry基因的性别特异性。应用这1对引物对42个未知性别狍肌肉组织样本进行了性别鉴定,结果雄性22个,雌性20个。对Sry-PCR产物克隆测序,得到185bp的Sry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本试验为狍种群性别比率及其种群动态变化机制研究提供了资料。
杨宝田白秀娟马建章
关键词:SRY基因性别决定PCR扩增
东北地区狍种群的遗传变异被引量:8
2007年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对东北地区不同狍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20个随机引物共检出123条带,其中114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多态率92.7%。多态条带比率(PPB)、Shannon多样性指数(I)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均显示东北地区狍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东北地区长白山、大兴安岭和完达山3个地理种群中,大兴安岭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低。采用Nei′s遗传距离、基因分化系数(Gst)、Shannon多样性指数阶层分析和AMOVA分析各种群遗传分化,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狍种群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不高,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
杨宝田白秀娟
关键词:RAPD
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被引量:23
2007年
对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狍冬季卧患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Jacobs法和资源选择函数均表明:昼间狍偏好位于阳坡的针阔混交林,对灌木、下层植被覆盖度及雪深具有选择性;夜间狍的卧息地多位于阴坡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对乔木和下层植被覆盖度具有选择性。狍的昼间和夜间卧息地在植被类型、坡向、乔木冠幅、灌木高度、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植被覆盖度、隐蔽级、卧息地长和卧息地宽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乔木冠幅较大、灌木较矮、林下植被覆盖度较高、隐蔽程度较好、卧息地长度和宽度较小的特征。
滕丽微刘振生张恩迪马建章
关键词:资源选择函数
应用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评价狍冬季的营养状况被引量:3
2002年
1999年冬季 ,对黑龙江省小东林场 14只狍瘤胃胃壁进行了取样及其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 (SEF)的测定 ,并与李文军的研究相对照 ,结果表明 :小东林场狍的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符合Hofmann理论 ,其营养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 ,并间接地反映了小东林场狍具有较好的食物质量。
王力军马建章肖向红邱春荣李涛
关键词:SEF营养状况
应用骨髓脂肪指数评价狍冬季体状况被引量:4
2004年
Fat content of bone marrow has long been related to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in deer. To assess body condition of roe deer (Capreolus capreolus), marrow fat index was employed. Tibiae, radii, metacarpal and metatarsal bones of 6 roe deer were collected in Xiaodong Forestry Region during winter season in 1999, the marrow fat contents were analyzed by use of ether extraction, oven-drying, and reagent-drying method respectively, and the ages were determined by dental cementum.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of marrow fat content for each bone after ether extraction, oven-drying, and reagent-drying indicated a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P>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tibia and radius, metacarpal and metatarsal bone (P>0.05). Low level of bone marrow fat content (54.93±30.88%, measured by ether extraction method for tibia) meant that roe deer remained in a phase of undernutrition. Under low crude protein and energy content of natural vegetation and low digestibility of browse during winter, roe deer relied primarily on diet and its fat stores to partially meet energy requirements. As roe deer’s nutritional status declined, its body fat stores were mobilized and depleted, which can be reflected by the low kidney fat content (12.50±8.34%). Marrow fat index along with kidney fat index can be useful as a indicator in assessing roe deer’s body condition.
王力军洪美玲肖向红马建章
黑龙江省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对冬季卧息地的选择被引量:27
2006年
研究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狍昼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和芦苇丛、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90%—99%、距水源距离<400m、距农田距离<500m、保温性>0.2℃、雪深>31c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夜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为<90%、距水源距离<700m、距农田距离>500m、保温性>0.2℃、雪深>31c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昼间与夜间卧息地在是否刨走积雪等松软物质、距农田距离、雪深、人为干扰距离和卧息地宽度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接近农田、雪覆盖深和卧息地宽度较小等特征。狍对昼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3.999-0.446×植被类型-0.003×距水源距离-0.003×距农田距离+0.915×保温性+0.487×雪深+0.001×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0.9%;狍对夜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0.009-1.863×植被类型-0.004×距水源距离+0.946×保温性+0.002×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1.8%。
滕丽微刘振生张恩迪马建章
关键词: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三江自然保护区
应用雪尿分析技术评价不同类型栖息地中狍冬季的营养状况被引量:9
2003年
雪尿分析技术是北方冬季有蹄类种群营养状况评价的可靠性指数。本文通过对兴隆镇小东林场和三江自然保护区 1999及 2 0 0 0年冬季狍 5 0个雪尿、尿液样本采集及分析 ,用以评价在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中狍冬季的营养状况 ,结果表明 :雪尿分析可以评价狍冬季的营养状况及其变化 ;雪尿中较低的尿素氮与肌酸酐的比率表明两地区狍基本上处于营养不良早期阶段 ,反映了食物资源可利用性低、食物营养质量低造成外源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 ,而使狍大量消耗体脂肪 ,并通过对尿液化学成分的重吸收利用而保持其在尿液中排出量最低 ,使机体内源蛋白质分解代谢处于较低状态 ;三江 1999年冬季狍营养状况相对较差 ,而 2 0 0 0年情况较好 ;
王力军马建章洪美玲肖向红
关键词:栖息地营养状况种群偶蹄目鹿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