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74032)

作品数:20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俞强朱梦冰徐之光刘晶如丁永红更多>>
相关机构:常州大学江苏工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理学
  • 10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丙烯
  • 6篇动力学
  • 6篇交联
  • 5篇丙烯酸
  • 4篇嵌段
  • 4篇嵌段共聚
  • 4篇嵌段共聚物
  • 4篇微相分离
  • 4篇交联结构
  • 4篇共聚
  • 4篇共聚物
  • 4篇RAFT
  • 3篇氧化乙烯
  • 3篇乙烯
  • 3篇原子
  • 3篇原子转移
  • 3篇原子转移自由...
  • 3篇原子转移自由...
  • 3篇支化
  • 3篇自由基

机构

  • 15篇常州大学
  • 5篇江苏工业学院

作者

  • 20篇俞强
  • 10篇朱梦冰
  • 7篇徐之光
  • 5篇刘晶如
  • 5篇丁永红
  • 4篇张洪文
  • 3篇蒋姗
  • 2篇张微微
  • 2篇杨菁菁
  • 2篇徐思佳
  • 2篇董英伟
  • 2篇朱永淑
  • 2篇李志芳
  • 1篇任强
  • 1篇吴珏
  • 1篇董鸿超
  • 1篇周猛
  • 1篇李锦春
  • 1篇王放心
  • 1篇巢玲玲

传媒

  • 8篇高分子材料科...
  • 4篇化工学报
  • 2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现代塑料加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的RAFT交联聚合行为
2008年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动态力学分析(DMA)方法研究二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PEGDMA)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交联聚合,探索了交联单体双键间链段长度和链柔性对RAFT交联聚合动力学及其交联结构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双键间乙二醇单元数由4增加到9,聚合速率加快,当乙二醇单元数由9增加到14,聚合速率不增反降,这种行为是交联网络密度减小后增长自由基浓度下降和悬挂双键反应活性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双键间链段柔性的增加使RAFT交联聚合速率加快;随双键间链段长度增加,交联网络密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交联网络的均匀性得到改善。
朱永淑李锦春吴珏卞荣祥俞强
关键词: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聚合动力学交联结构
不同双硫酯用量下RAFT自由基交联聚合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及交联结构
2011年
考察了二硫代苯甲酸苄酯(BDB)用量对二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甲基醚酯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交联聚合动力学、凝胶行为和交联结构的影响。随BDB用量增加,增长自由基浓度降低,导致聚合速率不断下降。链自由基与休眠链的加成反应进入扩散控制后使得RAFT交联聚合出现自加速,随BDB用量增加自加速推迟。当双键/BDB的物质的量比小于100/1时,凝胶点随BDB用量增加而降低;在高BDB用量下,凝胶点随BDB用量增加而增大。交联密度随BDB用量增加有所增大,交联网络结构更加均匀。
朱梦冰甘泉刘晶如徐之光张洪文俞强
关键词:动力学交联结构
二甲基丙烯酸酯的RAFT交联聚合行为被引量:1
2008年
将3种双硫酯链转移剂用于二甲基丙烯酸酯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交联聚合体系。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研究了RAFT交联聚合行为和反应动力学;用动态力学分析方法(DMA)表征了交联聚合物结构。结果表明,二甲基丙烯酸酯的RAFT交联聚合前期具有"活性"聚合特征;交联聚合动力学受链转移剂种类及用量的影响;与通常自由基交联聚合物相比,RAFT交联聚合物具有更加均匀的交联网络。
朱永淑王放心申于夏俞强
关键词: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二甲基丙烯酸酯聚合动力学
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自由基共聚合体系中的自加速和凝胶行为被引量:3
2009年
对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单醚酯/二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共聚体系分别实施常规自由基聚合(FR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通过观察聚合速率、双键转化率、凝胶点以及交联网络的发展,比较FRP、ATRP和RAFT共聚合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和交联行为。3个聚合体系均出现了自加速现象,ATRP体系的自加速由扩散控制的自由基脱活造成,RAFT体系的自加速来自于扩散控制的自由基加成。在ATRP和RAFT交联体系中,初级链的缓慢增长和充分松弛减少了分子内环化,抑制了微凝胶形成,因此其凝胶点远低于FRP体系。ATRP和RAFT交联网络通过凝胶自由基与单体加成以及支化链的结合而不断发展,导致凝胶含量和交联网络密度随转化率不断增大。
朱梦冰徐思佳张洪文丁永红俞强
关键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交联聚合凝胶化
PS-b-P4VP的合成及其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制备了聚苯乙烯-b-聚(4-乙烯基吡啶)二嵌段共聚物(PS-b-P4VP),使用核磁共振(1 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将PS-b-P4VP/三氯甲烷溶液旋涂成膜,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热处理条件对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PS-b-P4VP薄膜会发生微相分离,形成以PS链段为分散相、P4VP链段为连续相基体的纳米尺度微相分离形貌。热处理条件的改变使薄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微相分离形貌结构,提高热处理温度以及延长热处理时间均有利于促进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使微相分离程度加大。在150℃、24h的热处理条件下,PS-b-P4VP薄膜形成了PS微相区以规则的柱状形态在薄膜表面突起的微相分离形貌,且分布均匀,界面清晰。
李志芳徐之光蒋姗俞强
关键词:ATRP
双硫酯对RAFT自由基交联聚合动力学和交联结构的影响
2010年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DSC)、萃取/平衡溶胀和动态力学分析(DMA)研究了双硫酯结构对二甲基丙烯酸酯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速率、凝胶行为和交联结构的影响。聚合速率取决于双硫酯Z基团的稳定作用,Z基团为苯基时聚合速率最慢,Z基团为环己基时聚合速率最快;二硫代苯甲酸苄酯(BDB)中Z基团的强稳定作用使中间态自由基浓度增大,中间态自由基的双基终止导致凝胶点提前;环己基二硫代甲酸苄酯(BCDC)中Z基团的弱稳定作用使反应控制能力下降,不利于交联网络的均匀性。
沈俊张洪文朱梦冰丁永红俞强
关键词: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动力学交联结构
超支化聚酯对聚乙二醇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偏光显微镜(POM)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一种超支化聚酯(HBP)对聚乙二醇(PEG)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用Ozawa法、Jeziorny法和莫志深法对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EG和HBP/PEG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可用Ozawa和莫志深动力学方程描述,与Jeziorny动力学方程不符;超支化聚酯的加入改变了PEG的结晶成核和生长机理,对PEG的结晶有一定的延缓作用.超支化聚酯中的羰基与PEG的端羟基形成的氢键以及超支化聚酯自身较大的分子体积和高度支化的结构所导致的位阻效应是超支化聚酯延缓PEG结晶的主要原因.
刘晶如徐洁董鸿超俞强
关键词:聚乙二醇非等温结晶超支化聚酯差示扫描量热法
ARGET-ATRP合成双亲性嵌段共聚物及对二氧化钛分散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以CuBr2(相对于单体物质的量的0.02%或0.01%)和还原剂、配体混合物为催化体系进行甲基丙烯酸-2-(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ATRP),研究了溶剂、配体和还原剂种类对聚合的影响,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的(PDI=1.56)聚甲基丙烯酸-2-(N,N-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Br)。以PDMAEMA-Br为引发剂引发丙烯酸丁酯进行'一步法'ARGET-ATRP聚合,得到分子量分布很窄的(PDI=1.4)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DMAEMA-b-PBA)。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测得共聚物组成与GPC测试结果相近。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测试表明嵌段共聚物在-40.1℃和123.5℃处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该方法大大降低了铜盐催化剂的用量,降低了制备成本,使聚合产物的后处理更容易进行。所得双亲性嵌段共聚物可以作为分散剂,明显提高了二氧化钛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效率。
杨月锋任强李坚俞强亓云霞
关键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丙烯酸丁酯
不同交联密度体系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行为和交联结构被引量:1
2009年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动态力学分析(DMA)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体系交联密度与聚合行为的关系。在低交联密度体系中交联单体用量增加导致聚合速率加快,在高交联密度体系中悬挂双键反应能力成为决定聚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微波辐射可以增强悬挂双键的反应能力,促进交联聚合;交联单体用量增加导致交联密度增大,网络均匀性变差。
周猛徐思佳丁永红俞强
关键词: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交联密度动力学
嵌段共聚物PCL-b-PMMA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开环聚合(ROP)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不同嵌段结构的嵌段共聚物PCL-b-PMMA,使用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嵌段共聚物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发生了微相分离,聚ε-己内酯(PCL)链段形成柱状微区;PCL链段体积分数较低时,薄膜表面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链段聚集为主,但未在PCL柱状微区上方形成覆盖,从而在薄膜表面形成孔洞;随PCL链段体积分数增加及PMMA链段分子量下降,PCL柱状微区面积增加,向薄膜表面迁移并逐渐形成覆盖,造成薄膜表面孔洞消失。
杨菁菁徐之光朱梦冰俞强
关键词:微相分离形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