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810027)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力锐娄成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政府
  • 2篇政治
  • 1篇低效率
  • 1篇议题
  • 1篇舆论
  • 1篇正外部性
  • 1篇政府回应
  • 1篇政府能力
  • 1篇政府应对
  • 1篇政府治理
  • 1篇政府治理转型
  • 1篇社会
  • 1篇能动
  • 1篇外部性
  • 1篇网络反腐
  • 1篇网络社会
  • 1篇网络舆论
  • 1篇廉洁
  • 1篇廉洁政治
  • 1篇抗争

机构

  • 5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刘力锐
  • 1篇娄成武

传媒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共杭州市委...
  • 1篇当代社科视野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抗争事件的政府治理转型:从应对到回应被引量:1
2014年
抗争事件是发生在诉求者和其诉求对象之间的偶发性的、公共性的、集体性的相互作用,政府至关重要地卷入其中。抗争诉求、政府要求矛盾性地并存于抗争事件,政府治理形成了以政府要求优先的应对模式和以抗争诉求优先的回应模式。应对模式日渐失灵,而回应模式符合抗争事件政府治理的发展方向。顺应社会生态、恪守政府公共性、提升治理价值层级,是政府公共治理良性运行所遵循的基本逻辑,反映了从应对向回应转型的社会根源、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从政府排斥到诉求吸纳、从行政问责到政府学习,从应对技能强化到政府公信力建设是推动抗争事件政府治理转型的可行路径。回应式治理的确立及其常态化是巩固政府合法性、提升政府能力的长远选择。
刘力锐
关键词:抗争政治政府能力政府应对政府回应
网络社会的合作治理:赋能的技术与能动的政府被引量:11
2015年
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合理性和理想绩效不言而喻,它是中国治理现代化可能的方向之一。但在强国家弱社会的中国现实中,合作治理与其说是个中国适用性问题,不如说是个在中国如何实现的问题。互联网具有渐进渗透效应、双向赋权效应、平台聚合效应,这些都是实现合作治理的强大动力和有效形式。通过内嵌式的绩效管理、可视性的责任强化和弹性化的组织整合,互联网可以推动不同层次和形态的网络化合作治理的实现和多样化发展。但互联网在实现合作治理中的形塑作用是有限度的,技术与权力、社会与国家的相互平衡才是实现合作自治的有效保障,爱是达至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刘力锐
关键词:网络社会
论网络反腐:正外部性、低效率与政策意蕴被引量:1
2014年
网络反腐是社会力量参与反腐败的一种重要形态,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正向溢出效应。反腐行动者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导致网络反腐的正外部性。网络反腐在本质上可分为私利反腐、众利反腐、公利反腐三种类型,其正外部性阶梯逐层升高。偏离了成本收益适度均衡的正外部性导致网络反腐的低效率,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的供给总量。就整个社会的反腐资源有效配置而言,网络反腐不是供给过量,而是有效供给不足。通过选择性激励、竞争性购买、规范性保护和替代性供给,可以调适网络反腐行动的成本收益关系,提高网络反腐的效率,推动中国廉洁政治建设。
刘力锐娄成武
关键词:网络反腐正外部性低效率公共选择廉洁政治
网络抗议风暴中的政府框架引导机制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框架是通过对现实事件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凸现和重组,重新定义事件、建构意义的行为和过程。它是围绕价值观和意义生产的控制权而展开的争夺,是网络舆论交锋的最高层阶。在网络议程设置失灵的态势下,抢占框架建构的制高点,成为政府引导网络抗议风暴的关键。框架在网络抗议风暴中发挥着标注、归因、引导三大功能,是驱动抗议发展的软力量。政府要根据抗议框架的不同结构和类型,形成强迫性框架、责难性框架、解释性框架、建设性框架等不同的框架组合,并将这些框架组合灵活而艺术地植入到抗议风暴发展周期中的触发点、临界点、转折点和关节点等四大关键点中,实现对网络抗议风暴全程性同步式的引导,提高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能力。
刘力锐
关键词:网络舆论
西方网络动员研究的进程:领域、议题及启示被引量:3
2012年
西方网络动员研究的兴起是对集体行动、恐怖主义、竞选政治和公共参与活动中网络动员实践的理论回应。西方学者围绕网络动员的内涵、性质、动员工具、动员主体以及网络动员政府治理等议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西方网络动员研究具有典型的西方化特色,与中国社会情景具有很大差异。但网络动员研究视角可以作为研究网络公共事件一个适宜的切入点,我们在学术借鉴和移植过程中应坚持本土化创新。
刘力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