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090)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孟晓春单鸿全力谢佩怡朱康顺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术后
  • 2篇灌注
  • 2篇肝动脉
  • 1篇胆道
  • 1篇胆道病
  • 1篇胆道病变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疾病
  • 1篇动力学变化
  • 1篇移植肝
  • 1篇移植后
  • 1篇诊疗分析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后并发症
  • 1篇术后并发
  • 1篇术后并发症
  • 1篇四维CT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孟晓春
  • 3篇谢佩怡
  • 3篇全力
  • 3篇单鸿
  • 2篇张建生
  • 2篇朱康顺
  • 1篇方圆
  • 1篇钱结胜
  • 1篇陈俊伟
  • 1篇关守海
  • 1篇姜在波
  • 1篇覃杰
  • 1篇庞鹏飞
  • 1篇陈炳辉
  • 1篇谢斯栋
  • 1篇朱俊颖
  • 1篇许长谋

传媒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实用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应用四维CT灌注技术分析肝切除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应用四维CT灌注(4D-CTP)技术研究不同比例肝切除(PH)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sham)组及50%、60%、70%、80%PH组,每组24只,余24只做补充实验。术后1h、1、3和7天,sham组和手术组各取6只大鼠行4D-CTP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之后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共21只大鼠符合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70%PH组1只,80%PH组20只。各PH组PVP、TLP均于术后1h达峰值,术后1天下降,术后3、7天趋于稳定;50%、60%PH组HAP、HPI术后1h、1天降低,3天和7天略增高;70%、80%PH组HAP术后1h最高,术后1、3、7天逐渐下降,HPI于术后1h显著降低,术后1天进一步轻度降低,术后3、7天稍增高。术后1h,80%PH组PVP、TLP高于50%、60%PH组和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1天,80%PH组PVP、TLP高于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3、7天各组PVP、TLP、HPI、H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4D-CTP技术可定量分析大鼠PH术后残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效区分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异常。
谢佩怡全力任杰张英才姜楠张建生孟晓春朱康顺单鸿
关键词:肝切除术灌注成像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七例诊疗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估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男性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资料,经CTA确诊为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接受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患者出院后1、3、6个月接受CTA随访。分析CT影像表现、手术效果、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CTA可见低密度的动脉内膜片将肠系膜上动脉近端分为扩张的假腔和受压狭窄的真腔,合并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腹腔干动脉瘤1例;7例均支架置入治疗成功,临床症状缓解。术中于肠系膜上动脉置人自膨式金属裸支架共11枚。支架直径6—8mm,长度30~40inm;4例患者置入支架2枚、3例置入1枚。合并腹腔干动脉夹层的患者于腹腔干动脉内置入自膨式金属裸支架1枚,合并腹腔干动脉瘤的患者于腹腔干动脉内置人覆膜支架1枚。术后3个月时随访CTA显示,6例患者夹层假腔血栓形成并吸收消失,合并存在的腹腔干动脉夹层和腹腔干动脉瘤均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第1个月随访时再发轻度腹痛,CTA检查证实肠系膜上动脉近端形成附壁血栓并导致管腔狭窄,经持续抗血小板、抗凝治疗3个月后腹痛逐渐消失。患者随访时间16~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随访期间支架内未出现血栓形成或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庞鹏飞孟晓春陈俊伟关守海钱结胜朱康顺许长谋姜在波单鸿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移植肝非肿瘤性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
2016年
目的分析移植肝非肿瘤性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 2004年1月—2014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例肝移植术后受体在术后CT随访中发现重度非肿瘤性APS。结合其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临床转归,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移植肝CT征象及其对移植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2例患者增强CT检查均见门静脉一级分支及其远侧分支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近侧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伴动脉期周围肝实质显著的一过性强化。病例1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左支血流反向,肝穿活检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病灶超声随访中发现肝门部胆管血供欠佳。经抗炎、抗排斥等治疗后,CT检查发现肝内APS消失,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左支血流恢复,胆道血供恢复。病例2为极重度肝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导致的医源性APS,1年后复查发现仍存在APS,同时出现显著的缺血性胆管炎表现。结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也可能为高流量APS的重要原因,大量的肝动脉血分流到门静脉系统,不仅可能导致门静脉高压症,还可能引起移植肝胆道缺血性损伤。
陈炳辉谢佩怡谢斯栋全力朱俊颖孟晓春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320排CT灌注检查在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合并缺血性胆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应用320排CT灌注(CTP)成像技术检查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HAS)患者的移植肝血流灌注情况,以明确HAS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的关系,为HAS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肝移植后经320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为中重度HAS的患者13例,根据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检查是否有ITBL,将HAS患者分为无ITBI。组(5例)和ITBL组(8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TP检查,定量检测其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并计算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比较两组间各灌注量的差异。结果ITBL组与无ITBL组的HAP分别为(59.8±19.9)和(35.1±4.9)ml·min。·100ml,PVP分别为(125.4±27.3)和(166.2±21.1)ml·min’·100ml~,TLP分另0为(185.2±27.9)和(201.3±23.6)ml·min。·100ml。,HPl分别为(33.6±10.9)%和(18.2±1。9)%,两组间比较,HAP、PVP及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_P〉0.05)。结论CTP成像通过定量检测肝动脉、门静脉的血流灌注量,无创性地反映了移植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当肝移植后HAS患者的HAP和HPI升高及PVP降低时,应警惕ITBL的发生,为临床及时治疗HAs,预防ITBL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方圆孟晓春覃杰张建生谢佩怡全力单鸿
关键词:肝动脉狭窄胆管疾病灌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