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569)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冰李雷婷杨宝峰宋淑敏邢丽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增强型绿色
  • 1篇增强型绿色荧...
  • 1篇肾病
  • 1篇肾小球
  • 1篇肾小球硬化
  • 1篇肾小球硬化模...
  • 1篇特发性膜性肾...
  • 1篇转基因大鼠
  • 1篇纤维化
  • 1篇绿色荧光
  • 1篇绿色荧光蛋白
  • 1篇免疫抑制剂
  • 1篇膜性
  • 1篇膜性肾病
  • 1篇基因
  • 1篇骨髓

机构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2篇李冰
  • 1篇张道法
  • 1篇戚思华
  • 1篇王岑岑
  • 1篇李雷婷
  • 1篇邢丽
  • 1篇宋淑敏
  • 1篇杨宝峰

传媒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骨髓源干细胞促进进展性肾小球硬化模型肾小球的修复再生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骨髓源干细胞(BMDSC)移植对进展性肾小球硬化模型大鼠的作用,同时观察移植的BMDSC能否分化为肾脏内皮细胞和促进肾小球毛细血管修复再生。方法把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SD大鼠的BMDSC移植于EGFP—SD大鼠制成嵌合性大鼠。注射抗Thy-1.1抗体,30min后再予切除右侧肾脏制成进展性肾小球硬化模型。按是否给予BMDSC治疗分为非治疗组及治疗组,每组10只,实验期限12周。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肾功能,并进行光镜、免疫荧光病理检查。观察移植后大鼠情况,以及移植的BMDSC是否分化为肾脏内皮细胞和促进肾小球毛细血管修复再生。结果12周时,非治疗组大鼠仅有3只存活,余7只分别死于抗体注射后第2、7、9、11周;治疗组大鼠9只存活,仅1只死于第10周。与非治疗组比较,治疗组肾功能明显改善[BUN(43.55±29.06)比(76.58±66.19)mmol/L,Scr(138.79±75.14)比(233.38±164.43)μmol/L]。第3、7、14、28天时两组24h尿蛋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第42、56、84天时,治疗组显著低于非治疗组。非治疗组可见严重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及。肾小球硬化,而治疗组上述增生与硬化明显减轻;非治疗组肾小球硬化指数和系膜细胞增生指数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肾小球可见多个BMDSC,细胞数显著多于非治疗组和正常嵌合鼠。用鼠内皮细胞标记抗体RECA-1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治疗组有更多BMDSC参与了肾小球内皮细胞的修复及再生,并且显著促进了肾小球毛细血管的修复再生。结论BMDSC静脉输入对进展性肾小球硬化有治疗作用,BMDSC可分化成内皮细胞,并可促进肾小球毛细血管的修复再生。
邢丽张道法宋淑敏王岑岑戚思华杨宝峰李冰
关键词:骨髓肾小球纤维化
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肿瘤、感染、药物、毒物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均可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但是仍有2/3膜性肾病患者找不出病因所在,我们称之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IMN的自然病程是多样化的。
李雷婷李冰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