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02029)

作品数:5 被引量:108H指数:5
相关作者:黄茂松钱建固吕玺琳贾苍琴王贵和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非共轴
  • 2篇土体
  • 2篇本构
  • 1篇弹塑性本构
  • 1篇弹塑性本构模...
  • 1篇岩石
  • 1篇岩土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岩土体
  • 1篇应变局部化
  • 1篇应力
  • 1篇应力状态
  • 1篇真三轴
  • 1篇真三轴试验
  • 1篇三轴试验
  • 1篇砂土
  • 1篇渗流
  • 1篇塑性
  • 1篇塑性流动
  • 1篇塑性流动理论

机构

  • 5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黄茂松
  • 4篇钱建固
  • 3篇吕玺琳
  • 1篇王贵和
  • 1篇贾苍琴

传媒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岩土力学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平面应变状态下土体的软化特性与本构模拟被引量:15
2009年
在平面应变状态下,由于土体在应力峰值状态出现了应变局部化现象,从而变形模式失去了原有的均匀性而呈现软化特性。为此,采用常规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土体峰值前的均匀变形,对应力峰值状态则采用非共轴的分叉理论进行预测,而土样在峰值后出现不均匀变形的宏观力学特性则通过复合体理论加以描述。理论预测表明,构建这样的软化本构模型能真实反映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应力-应变特性。理论分析还表明,经典的变形分叉理论中引入非共轴弹塑性模型,才能准确地预测土体的应力峰值,这是构建平面应变状态下土体软化本构模型的关键所在。
钱建固吕玺琳黄茂松
复杂应力状态下岩土体的非共轴塑性流动理论被引量:23
2006年
由于传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是基于二维或三维的共轴应力空间和正交流动法则得到的,从而隐含了应力主方向和塑性应变率主方向共轴的局限性,由此引入非共轴塑性流动理论描述岩土体的本构特性。基于三维共轴应力空间定义多维应力状态下的非共轴应变率,进而建立非共轴本构理论框架。理论分析表明,J.W.Rudnicki和J.R.Rice早期定义的非共轴塑性应变率是基于二维共轴应力空间得到的,由于忽略第三应力不变量的影响,在多维应力空间并不能保证其非共轴性。应力探测试验表明,在多维应力空间伴随着主应力的旋转将产生非共轴塑性应变,而在真三维应力状态下没有非共轴塑性应变产生,这与大量试验观察到的岩土体本构现象是一致的。
钱建固黄茂松
关键词:岩土力学非共轴
基于分叉理论的轴对称条件下岩石变形带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引入变形带描述轴对称状态下岩石应变局部化现象。采用通用形式的本构模型,基于分叉理论探讨了剪切带、压缩带和膨胀带3种变形带的出现条件,详细分析了轴对称状态下临界硬化模量和变形带方向角随本构参数的变化特性,发现现有的分叉理论分析不能预测压缩带和膨胀带是受所选用的本构模型的限制;同时在轴对称条件下,不管是采用关联还是非关联流动法则,预测到压缩带或膨胀带只能在软化阶段才能产生;而当采用非关联流动法则时,在特定范围内,预测到剪切带可以在硬化阶段产生。最后采用高孔隙岩石本构模型,分析了高孔隙岩石变形带角度随围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岩石变形带的角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高孔隙岩石脆延转化是以压缩带的形成作为过渡,低围压下表现为脆性剪切带破坏,当围压达到临界围压后,随着围压继续增加,压缩带将会变得难以形成,宏观上表现为延性破坏。最后与已知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理论能合理描述岩石的应变局部化现象,预测结果与试验观察结果相符。
吕玺琳钱建固黄茂松
关键词:剪切带膨胀带变形带轴对称
非饱和非稳定渗流作用下土坡稳定分析的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被引量:48
2007年
从固、液相质量守恒的角度讨论非饱和非稳定渗流的基本方程,采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且结合非饱和非稳定渗流有限元程序分析水位骤降引起的土坡稳定性,并与极限平衡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是分析非饱和非稳定渗流作用下土坡稳定性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贾苍琴黄茂松王贵和
关键词:边坡工程非饱和土非稳定渗流土坡稳定
基于非共轴本构模型的砂土真三轴试验分叉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现有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多数是基于共轴理论建立的,且只在三轴压缩应力条件下得到验证,因而不能合理描述真三轴状态下砂土的力学特性。为此,改进三维本构模型屈服函数的π面形态,运用非共轴分叉理论对真三轴状态下砂土的分叉强度与分叉前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理论分析表明,真三轴条件下中主应力对分叉前应力应变曲线及分叉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中主应力比超过0.2时应变局部化产生并决定了土体的峰值强度。真三轴试验结果与传统的共轴分叉理论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非共轴分叉理论预测的合理性。
吕玺琳黄茂松钱建固
关键词:真三轴试验非共轴弹塑性本构模型应变局部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