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97040230) 作品数:27 被引量:260 H指数:9 相关作者: 何晓顺 陈规划 黄洁夫 马毅 陆敏强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广东省科委攻关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热缺血损伤对大鼠无心跳供体供肝质量及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条件下 ,无心跳供体 (NHBD)的供肝质量与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实验动物大鼠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 0、10、15、2 0、30、4 5、6 0min ,随机分为 7组(n =12 )。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 ,观察肝移植术后各组组织形态、肝脏功能状态和能量代谢的恢复性变化 ,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 在热缺血 30min以内 ,肝组织损伤仍处在可复性阶段 ,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供肝热缺血损伤的时间与肝组织能量代谢功能的恢复及术后动物生存情况密切相关。供肝经受 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 ,各组移植术后生存天数无明显差异。热缺血时间超过 4 5min后 ,虽仍可获较短期的存活 ,但移植术后的长期存活时间明显缩短。热缺血6 0min以后 ,供肝已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结论 供肝组织三磷酸腺苷 (ATP)含量、能荷 (EC)水平和肝糖原含量、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以及移植术后上述指标恢复性的潜能可作为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大鼠的供肝可以安全地耐受 30min以内的热缺血。 何晓顺 马毅 陈规划 张晋昕 吴金浪 梁英杰 林广云 朱振宇 胡瑞德 黄洁夫关键词:热缺血损伤 无心跳供体 肝移植 预后 动物模型 不同热缺血时间对大鼠移植肝功能状态及存活期的影响 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条件下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脏功能和组织形态变化规律 ,并对动物远期存活情况进行观察 ,预测无心跳供体 (NHBD )中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 0、10、15、2 0、30、45、6 0min ,随机分为 7组。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 ,观察肝移植后 2 4、48h、3和 5d各组肝脏功能和组织形态的恢复性变化 ,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 供肝经受 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 ,各组移植术后生存天数差异无显著性 ,热缺血 30min组 ,肝移植术后 1周的存活率达到 83 .3 % ( 10 /12 ) ,1个月和 3个月存活率分别为5 8.3 % ( 7/12 )和 5 0 .0 % ( 6 /12 )。热缺血 45min组 ,术后 1周的存活率为 6 6 .7% ( 8/12 ) ,但 1个月和 3个月存活率分别为 33 .3 % ( 4/12 )和 8.3 % ( 1/12 )。至于热缺血 6 0min组 ,1周的存活率仅为8.3 % ( 1/12 )。结论 大鼠的供肝可以安全地耐受 30min以内的热缺血。 45min的热缺血损伤 ,虽对术后 1周存活率无明显影响 ,但大鼠肝移植术后的远期存活时间明显缩短。 6 0min以后 ,移植肝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均难以恢复 ,大鼠术后生存天数显著降低。 马毅 何晓顺 陈规划 胡瑞德 黄洁夫关键词:热缺血时间 肝功能 存活期 肝脏移植 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胰腺功能的监测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胰腺功能的监测方法。方法分析我院5例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成功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恢复良好,移植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现有排斥反应。结论围手术期通过动态监测患者血糖、C肽、血胰岛素和血尿淀粉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以及十二指肠减压管引流液淀粉酶,并结合Doppler彩超检查,可以较好地了解移植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马毅 何晓顺 朱晓峰 王东平 胡红星 钱世鹍 鞠卫强 巫林伟 詹文华无心跳供体中供肝微循环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无心跳供体肝组织微循环的变化规律 ,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 0、15、3 0、45、60min ,随机分为5组。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 ,对肝移植术后各组血清透明质酸 (HA)的水平进行动态检测 ,以及观察肝组织微循环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热缺血 3 0min以内 ,移植肝组织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热缺血 45min ,复流后大部分肝血窦腔可逐渐恢复通畅 ,但部分血窦仍充满较多的膜浆泡和血细胞积滞 ;热缺血 45min以前各组术后 3d血清HA可基本恢复。热缺血 60min ,复流后内皮细胞损伤不但不能恢复 ,且出现加重、扩大趋势。结论 供肝经受 3 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 ,肝组织微循环的变化处在可复性阶段。 45min的热缺血时间可能是供肝微循环功能耐受热缺血损伤的极限。热缺血 60min以后 。 马毅 何晓顺 陈规划 吴金浪 梁英杰 胡瑞德 黄洁夫关键词:无心跳供体 供肝 微循环 肝移植 再灌注损伤 微循环 透明质酸 原位肝移植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处理 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其可能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对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3年4月至2001年12月间的肝移植病例住院期间术后近期发生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8位患者实施了89例次肝移植,6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同心血管并发症相关的病死率为12.4%(11/89)。术后凝血功能紊乱可能是发生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心力衰竭程度随术中输血量不同差异有显著性(x^2=5.714,P<0.05);术后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结论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有较高的病死率。合适的病例选择,维持凝血机制及出入量的平衡是降低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 鞠卫强 何晓顺 陈规划 朱晓峰 陆敏强 王国栋 黄洁夫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术 术后 心血管并发症 血流动力学 免疫治疗 热缺血损伤对大鼠移植肝组织能量代谢及存活期的影响 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肝组织能量代谢变化规律 ,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 方法 实验动物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 0、10、15、2 0、30、45和 6 0min ,随机分为 7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纯热缺血后肝组织能量代谢指标并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 ,观察移植后 2 4、48h各组肝组织能量代谢指标的恢复性变化 ,并统计生存时间。 结果 供肝经受热缺血损伤后 ,肝组织ATP含量和EC水平均逐渐下降 ,其中前 30min下降比较急剧 ,以后趋向平缓。热缺血 30min内肝组织ATP含量和EC水平在肝移植再复流 2 4h后基本得到恢复 ,术后大鼠仍可以获长期存活。 45min组 ,移植肝在 48h后能量代谢的功能也基本恢复 ,虽不足以影响术后的 1周存活率 ,但对大鼠肝移植术后的 3个月存活率影响显著。 6 0min组 ,肝脏能量代谢储备功能难以恢复 ,大鼠术后生存天数显著降低。 结论 供肝组织三磷酸腺苷 (ATP)含量和能荷 (EC)水平以及其移植术后恢复的潜能是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供肝热缺血损伤的时间与肝组织能量代谢功能的恢复及术后动物生存情况密切相关。 何晓顺 马毅 陈规划 林广云 吴金浪 朱振宇 黄洁夫关键词:存活期 局部缺血 能量代谢 热缺血损伤 原位肝移植中的肝动脉异位重建 被引量:3 2005年 朱晓峰 何晓顺 马毅 钱世鹍 鞠卫强 王东平 吴治伟 张相良 黄洁夫关键词:肝动脉 原位肝移植 并发症 吻合口 乙型肝炎疫苗在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再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06年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乙肝)再感染是影响肝移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及拉米夫定的应用已使乙肝相关性肝病成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但是,HB IG及拉米夫定用于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存在不少缺点。同时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的受者也可以通过输血、供肝及其他途径感染乙肝。因此,寻找更经济、有效、安全可靠、更具潜力的预防策略,减少或停用HB IG及拉米夫定,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目标,而乙肝疫苗即是研究热点之一。因此,笔者对就近年来乙肝疫苗用于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孙强 朱晓峰重建肝动脉血供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术式探讨 被引量:32 2004年 目的 探讨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 (OLT)模型的手术操作方法 ,并对几种术式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方法 采用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 60例 ,其中动脉“袖管式微血管缝合法”2 0例 ,动脉“套管法”2 0例和动脉“支架法”2 0例。同期行不吻合肝动脉的经典“二袖套法”96例。结果 各组手术时间 (包括供体手术 ) :“袖管式缝合法”(118.3± 12 .9)min ,“套管法”(10 6.2± 11.6)min ,“支架法”(93 .8± 10 .2 )min ,经典“二袖套法”(88.2± 9.6)min。无肝期均控制在 (2 0 .0± 2 .5 )min。经典“二袖套法”大鼠 1周存活率为 86.5 % (83 /96) ,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 1周存活率为 86.7% (5 2 /60 )。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7.7% (17/96)和 6.7% (4 /60 )。结论 肝动脉重建的OLT本身并不能延长肝移植大鼠的生存时间 ,而肝动脉重建后可以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马毅 何晓顺 陈规划 陈细桃 黄洁夫关键词:肝移植 动物模型 并发症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 被引量:15 2003年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IRI) exists in lots of process of clinical pathology and operation. Apoptosis is an active process controlled by some gene and factors such as Fas/FasL, Caspases and Bcl-2 families. More and more studies suggest that HIRI is associated with apoptosi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mechanisms and gene modulation of apoptosis during HIRI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uppressing apoptosis in preventing HIRI. 马毅 何晓顺 陈规划关键词:细胞凋亡 再灌注损伤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