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4)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李爱民杨雪姣洪超刘茂松徐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篇单宁酸
  • 1篇电催化
  • 1篇电催化还原
  • 1篇电化学
  • 1篇电化学还原
  • 1篇电化学氧化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水体
  • 1篇水质
  • 1篇土地利用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重金属元素
  • 1篇重金属元素分...
  • 1篇污染
  • 1篇吸附法
  • 1篇硝化
  • 1篇硝化废水
  • 1篇面源
  • 1篇面源污染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环境科...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2篇李爱民
  • 1篇朱兆连
  • 1篇双陈冬
  • 1篇田颖
  • 1篇池婷
  • 1篇王柏俊
  • 1篇王莹莹
  • 1篇徐驰
  • 1篇江野立
  • 1篇刘茂松
  • 1篇洪超
  • 1篇杨雪姣
  • 1篇王津南
  • 1篇潘菲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工业水处理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电催化还原氧化处理甲苯硝化废水的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对电化学还原—氧化降解甲苯硝化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电流密度和反应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且考察了出水的可生化性以及生物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电流密度20 mA/cm2,最佳处理时间4 h下,硝化废水的SUVA(废水芳香性指标)去除率可以达到56.4%,COD去除率为26.6%,B/C由原水的0.115提高到0.435,急性生物毒性也有明显降低,TU值由原先的285.7降低为41.7。说明电化学还原—氧化法对硝化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毒性的降低是有显著作用的。
江野立王柏俊朱兆连李爱民
关键词:电化学还原电化学氧化甲苯硝化废水
吸附法去除水体中单宁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介绍了吸附法去除水体中单宁酸的研究应用,阐述了活性炭、改性黏土、壳聚糖和树脂吸附剂去除单宁酸的研究进展,将各种吸附剂的去除效果、去除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功能树脂在去除难处理有机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潘菲李爱民双陈冬王津南
关键词:吸附法单宁酸
小型河流库坝建设对河道重金属元素分布的影响分析
库坝建设会打破自然河流原有的沉积相-水相平衡,水体中重金属能够富集于悬浮物颗粒和沉积物中,且易富集于湖泊和河口等区域,库坝建设较之自然态湖泊和河口对污染物具有更强的蓄积能力,因此库坝建设可能会促进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在区域...
王莹莹
关键词:生态系统重金属元素
文献传递
河流干支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关系被引量:19
2014年
为探索不同等级河流水质状况及其对土地利用构成响应的差异,以江苏北部的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07年两个年度灌河及其支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和研究区的Landsat TM影像,在河流两侧长度0.0—10.0 km、宽度0.0—0.5 km的范围内,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研究区干、支流主要水质指标及其与相应土地利用构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6—2007年间,研究区干流水质总体上显著好于支流,支流的总氮(TN)、总磷(TP)等营养盐指标显著高于干流,而干流的有机污染指标显著高于支流;比较不同观测尺度上土地利用构成对河流水质变化的方差贡献率发现,缓冲区宽度一定时,支流在所有观测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构成与水质变化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干流仅在缓冲区长度0.0—4.0 km的观测尺度上其土地利用构成与水质变化的相关关系显著;缓冲区长度一定时,干、支流河道两侧0.0—0.3 km间土地利用状况对水质变化的解释能力较大。同时发现,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多与较大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构成相关,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等多与较小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构成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必要区分不同河流等级,选择适宜的观测尺度,分别研究不同水质指标与土地利用构成间的相关关系。
洪超刘茂松徐驰杨雪姣池婷田颖
关键词:水质面源污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