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K061)
-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孙力蒋瑛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军事更多>>
- 中国的重大开拓:社会主义运动从世界性到民族性
- 2014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认为社会主义运动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统一的模式,强调民族的差异和特色被认为是不妥当的。从共产国际对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指挥协调,到苏联模式的推行,以及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主宰,都体现了这样的取向。然而,中国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社会主义的民族属性凸显了出来。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程中,每一次理论的总结和提升,都十分清楚和审慎地将其定位在对中国问题的回答上。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由世界性话语向民族性话语的转型,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定语非常清楚地规定了这一理论的场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并不想把这一理论作为"苏联模式"那样的教条推而广之。民族特色对社会主义理论来讲,追求的不是它的世界性和普适性,而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和科学性与特定的空间范围相匹配,主张各个国家的共产党,都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自己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创造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够真正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中国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了这一旗帜。事实证明,这是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也是第一个强调民族特性的社会主义学说,这一理论形态阐释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色。
- 孙力
-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族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普遍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制度建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构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做出了崭新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空间维度,赋予它了更多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维度,赋予它了更多的成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凸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赋予它了更多的灵活性。
- 孙力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
- 论治理的中国式成长
- 2015年
- 治理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而治理又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索与中国道路相契合的国家治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有三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治理主体的主体性成长是中国式治理要解决的首要命题;中心与多元的关系是中国式治理要把握的重要特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是中国式治理应发挥的突出优势。其目标就是促进治理的中国式成长。
- 孙力
- 关键词:中国式成长核心价值观
- 军魂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建军的发展道路
- 2015年
- 中国道路的一个鲜明特色和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样的逻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军队和国防建设道路。这不仅不同于一般现代化国家的军队和国防建设,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讲,也具有鲜明特色。在党的领导下,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有机地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目标,把富国和强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空前伟大贡献,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深刻理解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不能够深刻理解中国道路,不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孙力蒋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进程
- 2016年
-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实践中的理论创新,不断地用创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理论新篇章的特质,但最重要的还是把握其具有时代性的最根本特征,即治理的新里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构,再到社会主义治理,代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与此相对应,也必然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的新篇章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的世界意义是社会主义中国方案功能的极大发挥、破解时代性难题并为人类文明作出伟大贡献。
- 孙力
-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