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1206011-1)

作品数:7 被引量:118H指数:6
相关作者:王体健庄炳亮谢旻李树王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学成
  • 2篇区域大气
  • 2篇化学成分
  • 2篇大气汞
  • 1篇扬尘
  • 1篇一氧化碳
  • 1篇直接辐射强迫
  • 1篇上空
  • 1篇施工扬尘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能见度
  • 1篇排放清单
  • 1篇气候
  • 1篇区域大气环境
  • 1篇区域气候
  • 1篇细颗粒
  • 1篇细颗粒物
  • 1篇夏秋季
  • 1篇消光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作者

  • 7篇王体健
  • 3篇庄炳亮
  • 2篇朱佳雷
  • 2篇李树
  • 2篇谢旻
  • 2篇王婷婷
  • 1篇韩永
  • 1篇符淙斌
  • 1篇田军
  • 1篇石睿
  • 1篇孙鉴泞
  • 1篇蒋自强
  • 1篇黄晓娴
  • 1篇杨修群
  • 1篇廖镜彪
  • 1篇殷长秦
  • 1篇胡忻
  • 1篇丁爱军
  • 1篇张颖
  • 1篇黄兴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东亚海盐气溶胶时空分布及其直接气候效应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在耦合的区域气候化学模式Reg CCMS中增加了海盐的起盐机制,并引入海盐的光学参数,使之能够模拟海盐气溶胶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直接气候效应,研究了2006年四季(以1,4,7和10月为代表)东亚海盐气溶胶的空间分布、直接辐射强迫及其直接气候效应。结果表明,东亚海域海盐气溶胶年平均浓度达14.69μg·m-3,冬季为26.27μg·m-3,夏季为7.59μg·m-3;海盐气溶胶高值中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高值中心主要在南海,夏季在黄海。晴空条件下该区域年平均海盐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在大气顶达-2.35 W·m-2,在有云条件下达-1.17 W·m-2。海盐气溶胶直接气候效应导致海岛及沿海陆地降温,其中在7月和1月台湾降温分别为-0.1094 K和-0.0083 K,沿海陆地则分别为-0.1330 K和-0.0142 K。
张颖王体健庄炳亮廖镜彪殷长秦
关键词:直接辐射强迫
南京市不同类型扬尘源排放清单估计被引量:40
2014年
运用美国环保署AP-42方法及观测资料,估算2010年南京市土壤扬尘、铺装道路扬尘和城区施工扬尘的排放,并给出3 km×3 km分辨率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3类扬尘PM10排放分别为0.0261、6.727、0.754万t.铺装道路扬尘的贡献最大,从市区向南北城郊方向,排放逐渐减少.比较而言,南京市3类扬尘PM10的排放总量小于上海,约相当于本市工业排放的67.3%.
王社扣王体健石睿田军
关键词:排放清单施工扬尘
南京城区夏秋季能见度与PM_(2.5)化学成分的关系被引量:34
2015年
为研究南京细颗粒物PM2.5化学成分与能见度的关系,于2011年8月4∽17日和2011年10月31日∽11月11日在南京城区采集PM2.5样品并分析其化学成分,同时对能见度、PM2.5、相对湿度等进行了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南京城区夏季采样期间的能见度高于秋季,分别约为10.9km、7.5km,低能见度天PM2.5质量浓度较高,能见度与PM2.5的相关系数为-0.75.水溶性离子和总碳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38%和26%,其中与能见度相关性较显著的是NO3-、SO42-、NH4+、EC.总消光系数的主要贡献者是颗粒物,达98.2%.8月首要消光组分是硫酸铵(NH4)2SO4,占47.0%,有机碳OC和硝酸铵NH4NO3分别占19.2%和14.3%;而11月是NH4NO3、(NH4)2SO4和OC,分别占29.3%、28.7%、26.8%.对不同相对湿度下的能见度和PM2.5化学成分进行拟合.进一步根据WRF/Chem细颗粒物化学成分模拟结果,分别利用拟合关系式和美国IMPROVE关系式,对2011年8月和11月能见度进行计算,与观测对比发现,利用本文拟合关系式计算的能见度结果优于IMPROVE关系式.
沈铁迪王体健陈璞珑蒋自强
关键词:能见度消光系数
中国地区大气汞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结合中国地区的汞排放,利用引入大气汞化学反应机制和干沉降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模式系统(Region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Model System,Reg AEMS),对中国地区大气汞化物浓度和干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年均气态零价汞Hg0、氧化汞Hg O、氢氧化汞Hg(OH)2、氯化汞Hg Cl2和颗粒态汞HgP的沉降量分布类似。除西部、西北部地区Hg0的浓度较低外(<0.5 ng·m-3),其他地区均高于全球背景浓度。各类汞化物浓度的季节变化明显,8月最低,2、3月最高。一次汞源区附近汞浓度随高度递减,在离源较远的地区,高层汞浓度较高。气态零价汞的干沉降速度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其干沉降通量在夏季最高。模拟区域中气态零价汞、氧化汞和颗粒态汞的年干沉降量分别为163.9、7.43和32.2 t。
王体健朱佳雷王婷婷
关键词:大气汞干沉降
中国地区大气汞沉降速度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借助箱模式对汞的干沉降过程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利用区域大气环境模式系统Reg AEMS计算中国地区汞干沉降速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森林下垫面下三类汞(气态零价汞、活性气态汞和颗粒态汞)的干沉降速度较大(0.13、4.5和0.45 cm·s-1),水体表面上的相对较小(0.0012,0.5和0.11 cm·s-1)。敏感性分析发现,三类汞的干沉降速度随着近地层风速增加;降水或者地表湿度降低会导致零价汞和活性气态汞干沉降速度增加;雪盖厚度会减小气态零价汞的干沉降速度而增加活性气态汞的干沉降速度。三类汞的干沉降速度在区域上分布类似,东北以及南部地区最高,华东地区最小。季节变化上,气态零价汞、活性气态汞的干沉降速度在多数下垫面都夏季最大,冬季最小;颗粒态汞季节变化不明显。
朱佳雷王体健王婷婷Leiming ZhangZhang
关键词:大气汞
南京城区上空大气一氧化碳的观测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南京大学城市大气环境观测站(32°03′20″N,118°46′32″E)2011年1~12月一氧化碳(CO)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南京市CO浓度变化特征;利用后向轨迹模式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南京市的主要气团及其化学性质;基于MOPITT资料分析南京市CO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南京市CO的年均浓度为(757.5±410.5)×10-9.CO浓度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早上8:00浓度最高,下午16:00浓度最低.CO日变化具有季节差异性,春季最为明显,夏季幅度最小.一周之中CO在周五的浓度最高.CO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冬季1月浓度最高,夏季6月浓度最低.HYSPLIT4把影响该观测站的主要气团分为6类,其中来自江苏南部、浙江、上海的气团的污染物浓度最高,对南京市CO浓度贡献最大;源于西伯利亚高原,伴随强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的气团对南京市CO贡献最小.卫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夏季CO的垂直分布与其他3个季节有较大差异.与地面观测站相比,卫星反演的CO地面浓度要明显偏低.
黄兴黄晓娴王体健庄炳亮李树谢旻韩永杨修群孙鉴泞丁爱军符淙斌
关键词:MOPITT
南京市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细颗粒物现已成为南京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研究细颗粒物的来源可以为大气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南京市2011年8月(8.4—8.17)、11月(10.28—11.16)、2012年1月(1.19—1.31)、3月(3.12—3.31)草场门、固城湖环境监测子站的PM2.5观测样品和各排放源源样品进行浓度和化学成分的特征分析比较,结合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解析南京城区和郊区细颗粒物来源,确定不同排放源对细颗粒物浓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草场门、固城湖两观测站点PM2.5浓度四个月平均值分别为(100.9±45.2)μg·m-3、(85.4±37.8)μg·m-3,月均浓度值在8月最低,分别为82.7μg·m-3、50.4μg·m-3,草场门月均浓度在3月最高,为134.7μg·m-3,固城湖月均浓度在1月最高,为94.3μg·m-3.细颗粒物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NO-3、SO2-4、OC、NH+4、EC、Ca、Cl-、K、Fe、Al、Na等,各类排放源分别为煤烟尘、冶炼尘、土壤尘、汽车尾气、二次气溶胶.草场门、固城湖两个站点细颗粒物中贡献最大的源为二次无机盐气溶胶(63.9%、65.1%),其次为汽车尾气(12.5%、16.5%).可见,为了减轻南京细颗粒物浓度水平,工业源和汽车尾气应为控制重点.
陈璞珑王体健胡忻谢旻庄炳亮李树
关键词: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