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AKS002)
- 作品数:66 被引量:192H指数:7
- 相关作者:左亚文韩美群张恒赫吴朝邦廖生智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医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中华和合哲学及其现代价值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华和合哲学是独具东方智慧特色的哲学形态,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炎黄蚩三祖的"合符文化",后经千年的发展终于在周代完成了它的哲学构建,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系统。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这种强调和合的辩证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能与当时西方朴素辩证法相媲美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矛盾辩证思维相比,和合辩证思维的致思重点在于对立面的同一性、统一性、和调性和互补性,其所强调的"和谐性的原则"。随着和平和发展时代的到来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一哲学形态凸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因而被推到理论的前台。
- 左亚文左亚文
- 关键词:阴阳和合哲学
-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被引量:1
- 2014年
- 人类文明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进化之后,开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在危机,生态文明就是在化解人类生存危机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一种高于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
- 左亚文王诗露
- 关键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类文明
- 中国道路自觉:要素自觉的逻辑构成与过程自觉的历史展开的统一被引量:1
- 2013年
- 道路自觉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什么样的路、怎样走好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正确回答。道路自觉可以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视角来考察。中国道路自觉包括方向自觉、方位自觉、目标自觉、任务自觉、要求自觉五重要素自觉和选择自觉、坚持自觉、拓展自觉三个过程自觉。中国道路自觉是逻辑与历史、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 康伟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构成
- 先秦名家“反论”再释(之一)
- 2017年
- 先秦名家作为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派,其理论以思辨见长,并以'反论'的形式呈现。但长期以来,学界却视其为'诡辩论'而对之加以简单批判,这种做法极不公正也不科学。本系列论文拟对名家'反论'中最具争议的辩题进行重释,希冀得到学界同仁的指教。一、'指不至,物不绝'《庄子·天下》中保留的这21个命题被称之为'21事',其中最具思辨性的是第11题'指不至,物不绝'。
- 左亚文孙秋雁
- 关键词:冯友兰《齐物论》公孙龙
- 我们何以需要哲学被引量:1
- 2014年
- 哲学不是烤面包,它不能给我们提供生活实用的物质价值,但却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作为处于动物和神之间的存在物,其内在的矛盾本性决定了其非要哲学不可;哲学既是"无用"的又是"有用"的,其乃无用之大用。
- 朱仁官左亚文
- 关键词:哲学
- 社会发展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被引量:3
- 2018年
- 深研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界定,就会发现其中运用了社会平衡论的思想。破除传统观念,对平衡论作出新的评价,并运用其观照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所蕴含的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分析其深层根源,揭示其运转逻辑,阐明其化解之道,将会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理论视野,深化我们的科学认知,是我们考察社会有机系统各种矛盾关系不可或缺的辩证方法。
- 左亚文左亚文
- 关键词:社会系统社会主要矛盾
- 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被引量:4
- 2018年
- 唯物史观要求从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关系角度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党的十九大以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把唯物史观作为准确判断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伟大的认识工具",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性特征和时代性内涵,也充分彰显了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为21世纪唯物史观的强有力地"在场"提供了中国境遇,为唯物史观的时代化发展注入了中国经验。
- 罗永宽
-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唯物史观
-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向度被引量:7
- 2018年
-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容、表现、特征、本质等所作出的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各种相关因素的内在矛盾入手,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所呈现出来的根本特征与满足人民需求多样化趋势的科学分析,来实现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新定位和本质概括的。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向度,如何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实际,就成为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 张恒赫
-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 论“对象化”与人的本质的实现被引量:5
- 2016年
- "对象化"是一个人本学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对象化"的人本属性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或"类意识"。在这种"类特性"和"类意识"的基础上,人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才显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多维性的本质特点。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对象化就是与对象反向而行的一种异己化、异在化。非对象化是存在于对象化中的,离开对象化就无所谓非对象化。人的本质与对象性活动是统一的,这在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典型的三段论:人的本质是逻辑的起点,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中介,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关于对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复到自我的本质。"对象化"的人本价值在于它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人的本质程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人本根源和根据。
- 左亚文吴朝邦
- 关键词:对象化人本特征人本价值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再认识
- 2015年
- "唯心必错误"、"唯心必反动"的教条思维定势严重扭曲了哲学史的本来面目,必须对其进行重新评价;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派别自然分化的必然产物,它们之间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唯物和唯心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上的对立并不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评价和划分哲学的标准是多维的;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之间展开的对立斗争,而是不同哲学派别之间在这种彼此竞争、对立、博弈和碰撞中所产生的相互补充、相互调剂、相互推动和内在统一。
- 左亚文吴朝邦
- 关键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