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GXNSFA018222)
- 作品数:13 被引量:58H指数:4
- 相关作者:蓝雨雁刘敬臣罗超宋慧洁曾丽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次经骶管注入不同麻醉药物对婴幼儿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婴幼儿腹部手术后经骶管单次注入不同麻醉药物的镇痛效果,探讨婴幼儿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方法:60例行择期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术毕经骶管注入0.1%布比卡因+芬太尼0.1μg/kg,B组注入0.1%布比卡因,C组注入芬太尼0.1μg/kg,注药量为1.0mL/kg。记录各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住院时间。用FLACC量表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并随访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患儿FLACC评分在术后4h时A、B组低于C组(P<0.05);在术后8h时A组低于B、C组(P<0.05)。结论:术后单次经骶管注入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可为婴幼儿腹部术后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值得推广。
- 唐莹曹草曾丽宋慧洁蓝雨雁刘敬臣
- 关键词:骶管婴幼儿布比卡因
- 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方法的改进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改进的方法。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麻醉后行L3~4间隙切开,钝性分离棘突周围肌肉,暴露L3~4棘突间隙。20 G静脉留置针探查并刺破硬脊膜,以鼠尾出现侧摆或后腿抽动为成功标志,经硬脊膜破口向头侧将20 G静脉留置针的外套管全部置入。逐层缝合,固定导管。术后每天观察大鼠有无脊神经损伤表现。术后第2天鞘管内注射2%利多卡因25μl,观察阻滞效果。术后第4天,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打开椎管及椎间孔,观察导管位置。结果术后30只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的脊神经损伤症状,未出现神经并发症及感染。术后第2天,鞘管内注射2%利多卡因,30只大鼠均出现双下肢瘫痪症状。术后第4天,解剖大鼠椎管证实导管位置正确。结论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的方法改进后,对大鼠损伤小,成功率高。
- 张磊张阳罗超蓝雨雁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置管
- 脊髓caspase-1在大鼠切口痛中的作用
- 2017年
- 目的评价脊髓caspase-1在大鼠切口痛中的作用。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切口痛组(I组)、切口痛+二甲基亚砜组(ID组)和切口痛+caspase-1抑制剂Ac-YVAD-CMK组(IA组)。于切口痛模型制备前10 min,I组鞘内注射0.9%生理盐水20 μl;ID组鞘内注射二甲基亚砜20 μl,然后用0.9%生理盐水10 μl冲洗导管;IA组鞘内注射Ac-YVAD-CMK 1 nmol/μl(溶于20 μl二甲基亚砜中),然后用0.9%生理盐水10 μl冲洗导管。分别于鞘内置管前2 h(T0)、鞘内置管后3 d(T1)、模型制备后2、6、24和48 h(T2-5)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于T5时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1(p20)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IL-1β含量。结果与T0比较,I组和ID组T2-5机械缩足反应阈降低(P〈0.05),IA组T1-5机械缩足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和ID组比较,IA组T2-5机械缩足反应阈升高,脊髓caspase-1(p20)表达水平和IL-1β含量降低(P〈0.05);I组和ID组各时点机械缩足反应阈、脊髓caspase-1(p20)表达和IL-1β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caspase-1的活化可促进IL-1β的释放,从而参与大鼠切口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 农小连付艾平蓝雨雁
- 关键词:脊髓
- 经骶管单次注入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婴幼儿腹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3年
- 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明显降低婴幼儿因疼痛而引起的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骶管阻滞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1]。本研究通过术毕向婴幼儿骶管内注入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混合液,观察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旨在寻找婴幼儿术后镇痛的安全有效的措施。
- 曾丽曹草罗超蓝雨雁刘敬臣
- 关键词:手术后镇痛复合芬太尼布比卡因婴幼儿单次注入腹部
- 全身麻醉复合喉罩联合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腹股沟区手术患儿围术期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复合喉罩联合髂腹下与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行腹股沟区手术患儿围术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股沟区手术患儿60例,分为全身麻醉复合喉罩组(A组)、全身麻醉复合喉罩联合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组(B组)和静脉麻醉联合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组(C组),每组20例。观察3组手术时间、苏醒所需时间、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和丙泊酚总用量;入室时(T_1)、麻醉诱导或神经阻滞结束时(T_2)、切皮时(T_3)、牵拉疝囊时(T_4)、手术结束时(T_5)、苏醒时(T_6)患儿的HR和平均动脉压(MAP);苏醒时(T_6)、术后2 h(T_7)、4 h(T_8)、6 h(T_9)、12 h(T_(10))和24 h(T_(11))患儿的FLACC疼痛行为评分;苏醒期躁动、术后不良反应、术后应用镇静镇痛药的情况。结果 A组、B组的苏醒所需时间短于C组(P<0.05),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A组丙泊酚总用量多于B组、C组(P<0.05);3组的HR及M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T_3、T_4时点,B组HR及MAP均低于A组及C组;3组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不同时间FLAC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评分低于A组。B组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使用镇静镇痛药比例最低(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喉罩联合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运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可以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有效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减少全麻药物用量、苏醒期躁动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 罗文辉蓝雨雁
- 关键词:全身麻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神经阻滞喉罩围术期
- 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外周神经BIP与Nav1.8的关系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外周神经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与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亚型1.8(Nav1.8)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4只,体重210~260 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实验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大鼠分为2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实验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am组)、CCI+生理盐水组(CCI+NS组)和CCI+BIP抑制剂HA15组(CCI+H组)。于术后第4天开始,CCI+NS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 ml,CCI+H组腹腔注射HA150.7 mg/kg,连续3 d(1次/d)。实验Ⅰ和Ⅱ均于术前1 d、术后1、3、d及7 d(T0-T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完成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v1.8的表达。实验Ⅰ于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和Nav1.8的表达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评价BIP和Nav1.8相互作用情况。结果实验Ⅰ与Sham组比较,CCI组T1-T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v1.8和BIP表达上调(P<0.05),CCI组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v1.8存在明显共定位,背根神经节BIP可以免疫共沉淀出Nav1.8,Nav1.8也能免疫共沉淀出BIP。实验Ⅱ与Sham组比较,CCI+NS组T1-T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v1.8和BIP表达上调(P<0.05);与CCI+NS组比较,CCI+H组T3,4时MWT升高,TWL延长,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Nav1.8和BIP表达下调(P<0.05)。结论BIP可介导外周神经Nav1.8的再分布,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 罗金辉农小连刘可鹏蓝雨雁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质类免疫球蛋白重链
- 芬太尼超前镇痛对大鼠背根神经节Nav 1.8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不同时间点鞘内注射芬太尼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进行超前镇痛,探讨急性炎性内脏痛对Nav 1.8表达的影响及超前镇痛时芬太尼对Nav 1.8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4组(n=6):正常对照组(NS组)、单纯乙酸组(AS组)、芬太尼术前组(FB组)、芬太尼术中组(FL组)。麻醉后L3~4鞘内置管。置管后第3 d,建立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对NS、AS组大鼠鞘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5μl,5 min后NS组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ml/kg,AS组腹腔内注射0.6%乙酸10 ml/kg;FB、FL组腹腔注射0.6%乙酸10 ml/kg,FB组5 min前鞘内注射芬太尼(0.05 mg/ml)25μl,FL组30 min后鞘内注射芬太尼25μl。行为学观察后处死大鼠,取L3~6DRG,测定DRG上Nav 1.8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结果:与NS组相比,炎性痛各组扭体评分高;AS组扭体评分高于FB组、FL组(P<0.05);FL组高于FB组(P<0.05)。(2)RT-PCR及蛋白印迹结果:与NS组相比,炎性痛各组Nav 1.8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P<0.05):FB组和FL组增多的程度低于AS组,FL组表达高于FB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芬太尼可明显减轻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对大鼠DRG上的Nav 1.8产生抑制作用;与急性炎性内脏痛产生后行大鼠鞘内注射芬太尼镇痛相比,鞘内行芬太尼超前镇痛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对Nav 1.8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 宋慧洁罗超张阳刘敬臣蓝雨雁
- 关键词:NAV芬太尼背根神经节超前镇痛
- 背根神经节Nav1.8在切口痛模型大鼠诱发痛觉过敏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通过建立切口痛大鼠模型,探索背根神经节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8与痛觉敏化形成的关系,为临床术后疼痛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取成功行颈内静脉置管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切口痛组(I组)、拮抗剂+切口痛组(JI组)。N组经颈内静脉导管注射生理盐水;I组制作右后爪切口痛模型,经颈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JI组制作右后爪切口痛模型,10 min后经颈内静脉注射20 mg/kg Nav1.8拮抗剂A-803467。采用鼠尾光照测痛仪分别测量大鼠热痛觉阈值基础值(T_0)、给药前置管后(T_1),造模后0.5 h(T_2)、1 h(T_3)、2 h(T_4)各时点大鼠的热痛阈值。最后一次热痛阈值检测后处死大鼠,取其背根神经节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Nav1.8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热痛阈值,在T_0、T_1时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N组各时点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JI组T_2、T_3、T_4时点分别较N组明显降低(P均<0.05);在JI组T_2、T_3、T_4时点分别较I组升高(P均<0.05)。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I组(2.37±0.10,0.25±0.03)、JI组(2.31±0.07,0.23±0.06)分别较N组(1.09±0.02,0.13±0.02)增高(P均<0.05);在I组与J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背根神经节Nav1.8参与了切口痛模型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 何小妹付艾平宋慧洁蓝雨雁
-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切口痛痛觉过敏
- 小儿会阴型尿道下裂手术中吸入全麻诱导前右美托咪啶的应用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喉罩吸入全麻诱导前应用右美托咪啶对会阴型尿道下裂手术患儿麻醉深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会阴型尿道下裂手术男性患儿40例,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给予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1μg/kg,10 min注射完毕,术中以0.5μg/(kg·h)维持输注;C组静脉输注相同剂量生理盐水,之后静脉全麻诱导,行喉罩吸入全麻。记录给药前(T0),诱导后置入喉罩前(T1),置入喉罩后1 min(T2)、5min(T3),手术结束时(T4),清醒睁眼时(T5),拔出喉罩后1 min(T6)、5 min(T7)、10 min(T8)患儿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记录患儿停药至清醒睁眼时间、拔出喉罩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HR、SBP及DBP在T1、T2、T3、T4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D组SBP、DBP及HR在T5、T6时点下降,且停药至清醒睁眼时间、拔出喉罩时间缩短(P均<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喉罩吸入全麻诱导前应用右美托咪啶可减少拔管反应和苏醒期不良反应,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使喉罩全麻会阴型尿道下裂手术患儿麻醉镇静深度适当。
- 张磊曾丽蓝雨雁刘敬臣
- 关键词:会阴型尿道下裂右美托咪啶
- 低位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对下腹部手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观察全麻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在硬膜外腔注入0.2%罗哌卡因后对其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下腹部开腹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F组,N=30)和罗哌卡因组(L组,n=30)。麻醉诱导:均采用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0~4.0μg/m 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3.0~4.0 ng/m L,维库溴铵0.1 mg/kg,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用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维持:均采用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0--5.0μg/m 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1.0--5.0 ng/m L,间断静脉推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F组于手术切皮和缝皮前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L组于手术切皮前20 min和关腹前向硬膜外腔分次注入0.2%罗哌卡因10 m L,术中每隔1 h追加0.2%罗哌卡因5 m L。记录入室时(T0)、诱导时(T1)、切皮时(T2)、术中探查时(T3)及关腹时(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记录拔管后1 h(T5)、4 h(T6)、12 h(T7)、24 h(T8)的VAS评分、触痛阈及机械痛觉过敏的范围。结果 L组患者SBP和DBP在T2、T3低于F组(P〈0.05),L组患者T5-T8 VAS评分均较F组低(P〈0.05),L组患者三条测定线上触痛阈较F组高,机械痛觉过敏范围较F组窄(P〈0.05)。结论经硬膜外注射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全麻,可减少术中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有效缩小全麻下行下腹部开腹手术痛觉过敏的范围,减轻痛觉过敏的程度。
- 梁胜凤阮家信张磊蓝雨雁刘敬臣
- 关键词: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痛觉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