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80122)

作品数:5 被引量:212H指数:3
相关作者:伍海燕王佑镁陈慧斌王娟杨晓兰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新生代员工
  • 2篇企业
  • 2篇教育
  • 1篇移动微型学习
  • 1篇移动终端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社交
  • 1篇社交网
  • 1篇社交网站
  • 1篇终端
  • 1篇网站
  • 1篇教育新模式
  • 1篇继续教育

机构

  • 5篇温州大学

作者

  • 5篇伍海燕
  • 4篇王佑镁
  • 2篇陈慧斌
  • 1篇杨晓兰
  • 1篇张艳超
  • 1篇刘丽霞
  • 1篇杜友坚
  • 1篇王娟

传媒

  • 2篇现代远程教育...
  • 1篇电化教育研究
  • 1篇现代教育技术
  • 1篇远程教育杂志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移动终端支持微型学习:基于企业新生代员工的体验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微型移动学习是比较适合当前文化的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这一新型学习模式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具有较高的契合度。通过抽样问卷调查,从企业新生代员工自身学习体验出发,分析这一群体的微型学习方式偏好、学习活动分布、学习感知、影响因素、资源需求、学习设计及综合体验感等,发现企业新生代群体的微型学习处于自发、随意、零散的状态,无论是系统设计还是学习效果上具有较大提升和发展空间,需要从学习模式设计、资源开发、组织设计等方面将微型学习嵌入企业整体人力发展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新生代员工群体的职业能力和个体素质。
伍海燕王佑镁陈慧斌
关键词:新生代员工移动终端
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被引量:171
2013年
移动学习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正成为一个多学科参与、多领域交叉、多主题综合的研究区域,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目前我国移动学习研究正处于反思发展阶段,以理论研究为主,整体趋于以研究领域内某一分支进行深入剖析和扩展的"树形拓展"研究模式。相较于国际范围内以实践研究为主、趋于"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环状循环"研究模式,我国移动学习应加强多领域合作,将研究重心从"技术"回归到"学习"上,通过应用研究、实践研究,落实移动学习效果。未来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发展将经历基础环境建设、知识体系化建设和学习服务建设三个迭代循环的阶段,应发挥移动学习在不同领域内的优势,开发有效促进移动学习的工具应用,拓宽理论视域,开展移动学习活动、策略及评价的研究。
王佑镁王娟杨晓兰伍海燕
面向企业新生代员工的微型学习支架设计被引量:3
2014年
微型学习具有短小、松散、实用及非正式等特点,适应了企业新生代员工的学习需求,而其随机性、自发性和碎片化特性又难以促成高效的微型学习,需要在新生代员工微型学习过程中,设置临时性支持框架,以帮助学习者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学会学习。依据新生代员工微型学习系统要素及个体需求,设计了面向企业新生代员工微型学习的系统性学习支架,具体包括"目标方向"、"任务资源"、"评价诊断"、"工具技术"、"方法策略"、"文化制度"等六大类型,阐述其设计原理和具体策略,有助于企业新生代员工提高学习效率,并为微型学习资源设计提供具体策略。
杜友坚伍海燕陈慧斌王佑镁
关键词:企业新生代员工
移动微型学习:新生代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被引量:34
2013年
移动微型学习在成人继续教育领域方兴未艾,其趣味性、便捷性、实用性满足了新生代员工的学习需求。该研究通过对新生代员工需求调研、资源建设、平台搭建、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的分析,基于可操作、易交互、共获益原则,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了移动微型学习模式,强调移动微型学习研究从"技术"回归"学习",重视现有平台及资源的整合、共建共享,使新生代员工开展移动微型学习变得简单、易行、有效。
张艳超伍海燕
关键词:移动微型学习新生代员工继续教育
学习社交化:国内外教育社交网站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随着社交网络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教育社交网站成为数字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应用。作为一种面向教育教学的社会性网络平台,教育社交网站整合学习过程中的技术要素和人际要素,契合数字时代学习的重要变革,可以提升学习者的网络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结构上看,教育社交网站包含用户类型、关系特征、功能模块和学习活动四个构成要素;从类型上看,国内外教育社交网站与学校实体教育之间的关系存在网络-学校强关系、弱关系和综合三类。国内教育社交网站注重家校协同,国外教育社交网站注重微观学习功能设计,但在学习评价方面都略显不足。教育社交网站将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系统建构的重要方向。要将教育社交网站应用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中,需要丰富学习技术支持、强化家校协同教育、开发多维评价模块,以提高教育社交网站的建设及应用水平。
伍海燕刘丽霞王佑镁
关键词:社会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