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07ZB062)
-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3
- 相关作者:柯永培石海春余学杰袁继超傅体华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松潘县农业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大刍草(Zea mexicana schard)×自交系K169选系的核型和SSR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K169及其与大刍草(Zea mexicana schard)远缘杂交而成的5个选系为研究材料,对它们进行核型和SSR分析,以期从细胞学和分子水平的角度为玉米远缘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个远缘选系和轮回亲本K169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但在核型结构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自交系K169和远缘选系1191在第6染色体的短臂上有随体,1183和1189在第8染色体的短臂上有随体,1193和1195未发现带随体的染色体;选系1183、1193和1195的染色体长度比(最长/最短)与K169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选系1183和1195的核型类型与K169不一致。96对SSR引物在5个选系和轮回亲本K169中共检测出27个多态性位点,位点多态信息量(PIC)的平均值为0.724;基因型多样性(H′)的平均值为1.400,它们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为0.5791。综合分析表明,这些选系与其轮回亲本K169之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是一批新的玉米种质资源。
- 石海春乔晓柯永培傅体华余学杰秦家友
- 关键词:大刍草远缘杂交核型SSR标记
- 远缘背景下玉米主要性状的QTLs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大刍草基因,创造玉米新种质,并对相关重要性状进行QTL定位,明确其QTL数目、位置和基因效应。以玉米自交系K169×1147构建的202个F2:3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具有132对SSR标记的玉米遗传图谱,覆盖整个基因组1 979.6 cM,平均图距15.0 cM。利用完美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4个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中的68个QTLs。其中,控制株高、穗位高和叶面积的有14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为1~7个,每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71%~12.98%;影响雄穗性状的有11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为3~8个,每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61%~14.87%;影响穗长等经济性状的有43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为1~7个,每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87%~20.09%。
- 石海春乔晓柯永培傅体华袁继超余学杰
- 关键词:玉米大刍草远缘杂交主要性状
- ^(60)Co-γ射线对自交系R08和48-2的诱变效应被引量:8
- 2011年
- 用3种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2个玉米自交系种子,对其诱变后代M1生物学效应及其M3株系主要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个玉米自交系M1植株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及辐射损伤,具体表现在,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叶面积减小,并且这种抑制损伤效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它们的M1雄穗长和雄穗分枝数均降低;低剂量处理就能引起RO8的穗长和48-2的穗行数在M1代产生较大变化。②诱变后代M3株系各性状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向突变和负向突变,其中株高、穗位高及叶面积平均值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的M3株系频率高于主要雄穗及果穗性状,说明这些性状的诱变效果更好;诱变后代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增大,表明辐射诱变能扩大玉米主要性状的变异谱,拓宽选择范围。此外,在48-2的M3代还获得了2个籽粒颜色发生突变的株系和2个雄性不育突变株系。
- 石海春李奇柯永培袁继超余学杰曹林志梁德凤
-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诱变效应
- 玉米远缘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用目前生产上使用的7个骨干自交系为母本,以19个玉米远缘杂交选系为父本,按7×19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制133个杂交组合,分析其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不同材料及其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复杂。在19个选系中,1183的单株产量、穗粗和穗行数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突出,均为正向值最大,其次为1164、1157和1193。不同组合及其不同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也较大,其中组合K389×1162和156×1193单株产量SCA效应较大。遗传参数研究表明,产量及产量组成性状加性效应远比非加性效应重要,在实践中应注意选用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的亲本来配制组合,此类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最高,达70%以上;穗长和秃尖长相对较低,低于40%,其余性状居中,界于50%~70%。因此在实践中对穗粗和穗行数进行早代选择较为有效。
- 石海春李莹柯永培傅体华袁继超余学杰
- 关键词:玉米大刍草远缘杂交配合力
- 玉米分蘖性和多穗性的遗传研究进展被引量:23
- 2009年
- 概述了玉米分蘖性和多穗性的表现特点及其遗传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基因效应、遗传相关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其遗传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李莹石海春柯永培杨重云
- 关键词:玉米分蘖多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