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356)
-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施敏敏陈皓闵得金何美美姜松耀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尾静脉注射预处理对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2013年
- 目的观察小鼠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预处理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2)热缺血-再灌注组;(3)快速尾静脉注射+热缺血-再灌注组:术前72h快速尾静脉(5—7s)注射生理盐水2.5ml;(4)常规尾静脉注射+热缺血-再灌注组:术前72h常规(〉30s)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5ml。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肝门阻断45min,再灌注6h。再灌注后,取小鼠外周血及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表现。结果快速尾静脉注射组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MDA水平分别为(641.60±225.00)U/L、(1180.80±212.54)U/L、(11.00±1.06)mmol/L,较常规尾静脉注射组[(1716.20±283.50)U/L、(1994.60±303.80)U/L、(17.22±1.22)mmol/L]和对照组[(1661.20±306.38)U/L、(2046.60±719.21)U/L、(17.20±2.09)mmol/L]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亦显示快速尾静脉注射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较常规尾静脉注射组和对照组显著减轻(P〈0.01)。结论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预处理可以显著减轻小鼠肝脏热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 何美美闵得金施敏敏姜松耀李建芳陈皓陈尔真
- 关键词:尾静脉注射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预处理
- 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中霉酚酸酯对TGF-β_1表达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预处理对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WIR)损伤后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70%肝脏WIR模型,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TNF-αmRNA水平反映肝WIR炎症程度,ELISA和实时定量PCR观察TGF-β1水平。结果:MMF预处理可显著降低小鼠肝脏WIR后6 h、24 h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肝组织损伤Suzuki评分显著减轻(P<0.05)。在肝脏WIR 6 h、24 h时,MMF组与对照组相比,TGF-β1mRNA、蛋白质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小鼠肝脏WIR中,MMF可能通过降低TGF-β1的表达减轻肝组织损伤。
- 闵得金施敏敏何美美李健芳陈皓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霉酚酸酯
- 尾静脉注射质粒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扩增小鼠肝脏CD11c+树突状细胞
- 2012年
- 目的探讨载粒巨噬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质粒在小鼠体内扩增肝脏CDllc’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方法采用快速尾静脉推注法将含20μgGM.CSF基因质粒的生理盐水2.0ml导入小鼠肝脏内,对照组注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第7天取肝,胶原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磁珠标记等分选出DC。Giemsa染色作形态学观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免疫表型。结果实验组小鼠肝脏非实质细胞(NPC)大量增殖,主要分布于门静脉及其周围区域,质粒处理组中CD11c’DC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多(29.31%比6.77%,P〈0.05)。Giemsa染色显示两组DC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胞质无颗粒,然而实验组DC较对照组有明显凸起。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DC较对照组明显成熟,CD40、CD80、CD86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经快速尾静脉推注质粒GM-CSF的方法可显著可靠地扩增肝脏CD11c’DC的数量。
- 姜松耀施敏敏闵得金何美美陈皓
- 关键词:肝脏树突状细胞
- Toll样受体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关系
- 2011年
-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2(TL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肝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收集211例肝细胞癌(肝癌组)和232例非肝细胞癌(对照组)外周血标本,对TLR2的5个SNP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态基因型与肝细胞癌发生危险度的关系。结果:rs3804099、rs3804100基因型在肝癌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s3804099和rs3804100带CT突变杂合子与带TT的野生型纯合子比较,发生HCC的危险性显著降低;经年龄、性别校正后OR值分别为0.493(95%CI:0.331~0.736)和0.509(95%CI:0.342~0.759)(P〈0.05)。单倍体TT可显著降低HCC发生的危险(OR 0.524,95%CI:0.394~0.697,P〈0.01);相反,单倍体CC可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生(OR 2.743,95%CI:1.915~3.930,P〈0.01)。结论:TLR2基因SNP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显著相关。
- 赵健全施敏敏谢俊杰金佳斌沈柏用邓侠兴詹茜彭承宏陈皓
-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肝细胞癌TOLL样受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