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395)

作品数:14 被引量:81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兆钺曹丽娟江明华阮长耿白霞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卫生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小板
  • 6篇血小板减少
  • 4篇基因
  • 3篇血小板减少症
  • 3篇遗传性
  • 3篇溶血性
  • 3篇溶血性贫血
  • 3篇突变
  • 3篇贫血
  • 3篇基因分
  • 3篇基因分析
  • 3篇发病
  • 2篇大血小板
  • 2篇性疾病
  • 2篇血管
  • 2篇血栓
  • 2篇血性
  • 2篇综合征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机构

  • 14篇苏州大学
  • 1篇卫生部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4篇王兆钺
  • 7篇曹丽娟
  • 6篇江明华
  • 6篇白霞
  • 6篇阮长耿
  • 5篇孙雄华
  • 4篇张威
  • 4篇余自强
  • 4篇苏健
  • 3篇王改锋
  • 2篇张剑
  • 1篇马珍妮
  • 1篇赵小娟
  • 1篇王瑞娟
  • 1篇程礼敏
  • 1篇李建琴
  • 1篇张杰

传媒

  • 8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栓性微血管病鉴别诊断与治疗的进展被引量:7
2015年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少见而重要的临床综合病征,年发病率5~53/100万[1].其主要特征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微循环血栓造成的器官受损.TMA中最主要的疾病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与非典型性HUS(aHUS).三种疾病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在发病时都可用血浆置换治疗,因此曾经有人主张统称为TTP-HUS综合征.近10年来对TTP、HUS与aHU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与治疗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鉴别TTP、HUS与aHUS对提高治疗效果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兆钺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溶血尿毒综合征年发病率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12年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是一种因Fas介导的细胞凋亡缺陷,导致淋巴细胞自身稳态和正常免疫耐受障碍的少见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淋巴结病、脾大、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笔者拟对ALP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程礼敏王兆钺
关键词:淋巴结病
ADAMTS-13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
2012年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基本病理特征为微血管血栓与血小板减少。近年来,TT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已逐步阐明,治疗效果有了根本的改观。TTP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突破性成就代表了当前血液学的重大进展之一。1
王兆钺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相当常见,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分别为2 000万和560万[1].肝炎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10.6%~17.7%,HCV比HBV更易发生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7.7%与13.1%)[2].美国大规模统计资料显示,HCV患者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30.2/10万,而在无病毒性肝炎者为18.5/10万[3].另一方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也高于其他人群,20%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伴随HCV感染[4].我国有学者报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14.7%,健康对照组为9.5%[5].
王兆钺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HBSAG阳性率HCV患者肝炎患者
六例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基因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分析6例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MYH9)基因相关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和基因。方法取患者外周血,光镜下计数血小板数目、涂片并瑞氏染色后观察血小板形态以及有无中性粒细胞包涵体;抽提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MYH9基因的40个外显子及两端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基因库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基因异常,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排除多态性。结果6例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体积增大,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淡蓝色包涵体。基因分析发现在1号、30号和40号外显子中存在T97C(W33R)、4335InsCAGAAGAAG(1445InsQKK)、G4269A(D1424N)和G5833T(E1945Stop)4种基因突变,其中前2种突变为首次发现,并排除基因多态性的可能。结论6例MYH9相关疾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中T97C(W33R)和4335InsCAGAAGAAG(1445InsQKK)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新突变。病史较长且治疗反应不佳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考虑MYH9基因相关疾病的可能性。
孙雄华王兆钺曹丽娟苏健江明华王改锋余自强白霞阮长耿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包涵体肌球蛋白重链
三个伴有巨大血小板和溶血性贫血的植物固醇血症家系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3个以血液学改变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植物固醇血症先证者及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诊断。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中豆固醇、二氢胆固醇及谷固醇的含量;PCR法扩增先证者ABCG5和ABCG8基因外显子和侧翼序列,针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片段基因的检测;同时在正常人群中筛查以排除多态性。结果巨大血小板、溶血性贫血、脾脏肿大及黄褐瘤是患者共同的表现。外周血涂片可见异形红细胞,如口形红细胞增多,血小板体积增大甚至达红细胞大小;血浆中植物固醇尤其是谷固醇的含量显著增高,是正常人30倍左右;基因分析发现4个突变:ABCG5C20896T(R446X)、A20883G,ABCG8del43683-43724、del43866C-43867G/ins43866T,后3个是新的突变位点。结论伴有巨大血小板和溶血性贫血的植物固醇血症是植物固醇血症一个特殊的亚型。对不能解释的巨大血小板,尤其是伴有溶血或(和)口形红细胞的患者应考虑植物固醇血症的可能。
王改锋王兆钺曹丽娟江明华孙雄华白霞阮长耿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DNA突变分析
纤维蛋白原FGB基因插入突变所致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病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抗原。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DNA,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构建纤维蛋白原野生型和突变型表达载体。在先证者血浆中加入凝血酶进行纤维蛋白聚集曲线测定;应用Westernblot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用野生型或FGB突变型质粒转染COS-7细胞,用Westernblot和ELISA法检测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及细胞培养上清中纤维蛋白原的表达。结果先证者APTT、PT、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及纤维蛋白原抗原检测结果均为0;先证者FGB基因2号外显子核苷酸2833~2834之间插入GTTT(纯合突变),先证者父亲、母亲、胞弟和儿子为杂合突变;凝血酶诱导的血浆纤维蛋白聚集曲线显示患者血浆无纤维蛋白聚集;Westernblot分析显示,非还原条件下先证者血浆缺乏完整的纤维蛋白原分子和纤维蛋白原半分子,在还原条件下未检出截短的BB链。在转染突变型质粒的COS-7细胞裂解液中检出异常纤维蛋白原分子(相对分子质量〉340000),细胞培养上清中未检出异常纤维蛋白原。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转染的COS.7细胞裂解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0.30)μg/ml对(2.65±0.60)μg/ml,P=0.0889];转染突变型质粒的COS-7细胞培养上清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转染野生型质粒的COS-7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0.01)μg/ml对(3.80±0.80)μg/ml,P=-0.0001]。结论纤维蛋白原FGB基因插入突变是该家系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发病机制;该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分子合成异常、组装及分泌障碍。
张剑赵小娟王兆钺余自强曹丽娟马珍妮张杰张威白霞阮长耿
关键词: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突变
一种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新突变(Ser250Phe)的鉴定与功能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Ser250Phe突变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缺陷的分子机制。方法用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一步法及ELISA分别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因子Ⅶ活性及抗原;PCR扩增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因子7基因(factor 7 gene,F7)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直接测序分析;PCR介导质粒DNA定点诱变法构建F7Ser250Phe突变表达质粒,将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细胞,一步法测定培养上清FⅦ活性及ELISA及Western印迹测定培养上清及细胞裂解液FⅦ抗原;同时将F7表达质粒与高尔基体或内质网定位的荧光质粒共转染CHO细胞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PTT、TT及FIB均正常,而先证者PT、FⅦ活性及抗原分别为36.5S、4.0%及130.2ng/mL;测序发现先证者F7基因存在g.15975G〉A(IVs6—1G〉A)与g.16750C〉T(Ser250Phe)双杂合突变,其父亲为g.16750C〉T杂合子,母亲为g.15975G〉A杂合子,妹妹不携带这两种突变;HEK293细胞上清中FⅦ250Phe活性为(4.12土0.61)%(以FⅦ250Ser载体转染细胞培养上清FⅦ活性作为100%),培养上清中FⅦ250Ser与FⅦ250Phe抗原水平分别为(37.77±2.30)ng/mL和(4.02±0.52)ng/mL;而细胞裂解液中FⅦ250Ser与FⅦ250Phe抗原水平分别为(172.45±2.25)ng/mL和(130.51±2.32)ng/mL;Western印迹分析示转染了FⅦ250Phe载体的HEK293细胞培养上清无可检测FⅦ抗原,而在细胞裂解液中检测到FⅦ抗原,与ELISA检测结果一致;在CHO细胞表达的重组FⅦ250Phe绿色荧光信号能与核周内质网红色荧光信号重合,而且也与高尔基体红色信号重合,与重组FⅦ250Ser一
江明华王兆钺余自强苏健曹丽娟张威
关键词:基因突变亚细胞定位
植物固醇血症相关的巨大血小板伴血小板减少与溶血性贫血
2011年
植物固醇血症(Phytosterolemia或sitosterolemi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疾病,1974年由Bhattacharyya首次报道;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腱与皮下出现多个黄褐瘤、动脉粥样硬化、早发性冠心病与关节炎等,并可导致早期死亡。
王兆钺
关键词:植物固醇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遗传性代谢疾病常染色体隐性
抗凝治疗及出血危险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8
2011年
正常人具有复杂而完整的止血和凝血机制,能有效地防止血管破损引起的出血。在多种病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即导致血栓性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静脉血栓与微血管栓塞性疾病,其中心脑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我国以及西方国家都己成为人口因病死亡与致残的重要原因,
王兆钺
关键词:血栓抗凝肝素华法林出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