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1JD710023)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吴远韦汉吉吴学东曹芸邓姗更多>>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皖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主义
  • 8篇马克思主义
  • 7篇马克思主义大...
  • 2篇列宁
  • 1篇当代中国马克...
  • 1篇当代中国马克...
  • 1篇语境
  • 1篇整体性
  • 1篇中国马克思主...
  • 1篇中国马克思主...
  • 1篇社会关系
  • 1篇视阈
  • 1篇农村
  • 1篇主体间
  • 1篇主体间性
  • 1篇尊严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自觉
  • 1篇西方马克思学
  • 1篇马克思学

机构

  • 9篇河海大学
  • 2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江苏警官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皖西学院
  • 1篇江西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吴远
  • 2篇曹芸
  • 2篇韦汉吉
  • 2篇邓姗
  • 2篇吴学东
  • 1篇彭恩胜
  • 1篇孙秀芳
  • 1篇王光森
  • 1篇董昕

传媒

  • 2篇求索
  • 1篇新视野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马克思主义列...

年份

  • 4篇2013
  • 6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探究
2013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非理性因素作为个体认识图式的重要元素,是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补充,发挥着内在驱动、评价选择、协调控制等重要作用。积极关注和科学引导大众的需要、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非理性因素在大众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邓姗吴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非理性因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间性思考
2013年
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其自身所特有的人学理念和品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在主体间性视角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在于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主体—主体"交往模式下的交流与对话。转向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主体间性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价值需求和外在传播境遇的需要。生成大众化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主体间性则需要通过培育大众化主体的交往资质、营造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构建双向互动的交往平台和开展回归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董昕王光森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
群体差异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被引量:4
2012年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充分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特点。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层次性、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动态的变动性等特点是我国现实国情的反映,是由现实的物质经济条件决定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针对"受众群体"的特点,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3个基本原则。
吴远韦汉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被引量:4
2013年
一部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农村拥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群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因此,需要采取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改变农民小康水平的初始性、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占领农村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阵地、借鉴农村宗教世俗化本土化的经验等措施,努力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孙秀芳彭恩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
马克思尊严观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变被引量:3
2012年
马克思的尊严观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变。在"现实"和"应有"的尖锐对立中,马克思"转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从人的社会性以及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去理解人的尊严。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扬弃了西方传统的尊严观念,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尊严观。马克思尊严观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着眼于现实社会关系和特定时代人民对于尊严的吁求,从而科学地揭示了尊严的本质特征,为人类尊严生存的构建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韦汉吉吴远
关键词:社会关系
文化自觉与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被引量:6
2012年
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已成为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和提升大众化理论研究层次的迫切要求。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探索规律,就是对关系的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的内在要求;依赖于高度的文化自觉揭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对象的关系,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的探索。
吴学东吴远
关键词: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的多维解读被引量:2
2012年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是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他将马克思主义视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创始人的思想整体,主张在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框架内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曹芸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启示被引量:3
2012年
列宁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而且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大众化问题。回顾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我们得到的实践启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处理好大众化与本土化、时代化的关系;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以学术化推进大众化;必须重视青年一代的理论教育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吸引力;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物质利益,在满足群众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曹芸吴远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方法论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质疑
2013年
世纪之交,马克思学研究再次进入高潮,但一些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在解读马克思文本时存在片面性、非历史性、非理想型的方法论缺陷,理论替换的迹象明显。对此,应遵循整体性和创新性两个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重建。
邓姗吴学东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学方法论
规律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究
2012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实现路径中,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包括满足需要是理论接受的动力源规律、接受主体与教育主体双向互动规律、能动性与受动性辨证统一规律、认知接受与情感接受渗透影响规律、内化外化循环往复发展规律等,这些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起着支配作用。借助这些规律的指导,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大众的主体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
吴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