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40146)
-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晓农赵红梅赵红侠更多>>
- 相关机构:鲁东大学南开大学烟台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B是A的译文”意味着什么?——基于唐诗《清明》及其五个英译文语篇认识世界分析的解答被引量:1
- 2019年
- 尝试对一个文本和它的译文间的翻译关系进行描述是一种翻译定义性研究的努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认知世界概念入手分析这种语际文本翻译关系是研究该问题的诸多方法之一。本文以唐诗"清明"及其五个英译文为研究对象,采用语篇认知世界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原文和译文的翻译关系问题,旨在尝试部分回答"翻译是什么?"这一复杂问题。研究发现,以原文为主要参照点,译文保持原文认知世界基本元素不变,不追求与原文在语篇认知世界上的最大相似性;在语言符号组织形式上有所改变,在语篇认知世界上相对原文总有或大或小的变化,涉及语言符号可能激活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的差异;译文在与读者认知世界连贯关系上有或强或弱的变化,但总存在一定程度的连贯性。
- 王晓农赵红梅
- 关键词:翻译文本
- 《人间词话》英译本对原文征引—评论关系的再现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中国传统文论文本具有强互文性特征,在互文性视角下观照原文的互文—评论关系在英译中的再现应是传统文论英译批评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论文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刊稿、涂经诒和李又安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本对原文征引—评论关系的和谐再现问题,兼及两个译本的关系。研究表明,两个译本各存在一些征引—评论再现方面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不和谐:一是原文对有些文学作品征引之英译与原文对这些征引在文学特征上的评论之英译间的不和谐,二是原文对有些文学观点征引之英译与原文对这些征引的评论之英译间的不和谐。李译存在的不和谐及误译问题相对于涂译更多。此外,研究发现,尽管李译未提及较早的涂译,但对涂译有一定借鉴。
- 王晓农
- 关键词:《人间词话》英译本征引互文性
- 英语世界对《人间词话》的翻译与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论文对《人间词话》的英语翻译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主要就《人间词话》的英语译本、研究论著、博士学位论文等进行了介绍、简评。英语世界现有两个《人间词话》英译本,四篇以《人间词话》为研究对象或较为相关的博士论文,还有一些研究专著和其它论著。与国内大量的研究成果相比,英语世界研究规模总体上较小,而且集中在1960至1980年代,研究的中心在美国。现有两个英译本均存在一些问题,虽表现各异,但总体而言,二者的主要问题都是对《人间词话》理论概念和术语英译的整体准确性把握不够,在处理原文的互文性和元文本性的统一方面尚存在不少改进空间。
- 王晓农
- 关键词:《人间词话》英译
- 从“译味”看莎剧Hamlet的汉译——以朱生豪、梁实秋、王宏印和黄国彬译本“戏中戏”译文为例被引量:3
- 2017年
- "译味"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特征,莎剧汉译的"味"主要体现为"戏味",涉及翻译的创造性、现代化取向和自然汉语运用等。以莎剧Hamlet的朱生豪、梁实秋、王宏印和黄国彬四部译本中"戏中戏"译文为例,考察了诸译本译味问题。就译味而言,朱译形式整齐,多用双行韵诗体,雅俗兼备,有明显的戏剧效果追求;梁译的语义准确性较好,但文体区分度和文采弱于朱译,戏味稍弱;王译汲取了朱译和梁译的长处并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和独特创造,文气更足、戏味更浓;黄译对原文英雄双行体部分全部采用双行韵模式,因倾向于概念性翻译,译味不够。
- 王晓农
- 关键词:汉译译味戏中戏莎剧
- 中美语境中社会称呼语的礼貌差异
- 2014年
- 社会称呼语是言语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他人对社会称呼语研究的基础上,以Scollons的礼貌策略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礼貌策略的角度对中美语境中社会称呼语使用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外语学习者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 赵红梅赵红侠栾昕怡
- 关键词:社会称呼语礼貌策略
- 侧重文论思想传播的中国古典文论文本英译评析——以《大中华文库·文心雕龙》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从文化输出和交流来看,中国古典文论外译的文论思想传播是一个基本的、甚至是绝对的批评侧重点。《大中华文库·文心雕龙》英译总体上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风貌,大部分篇章在文论思想传达方面是较为成功的。基于对该译本术语和文论思想英译表达准确程度的分析,它在文论思想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其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涉及文本内部文论思想和文本与中国文论思想的多处不连贯性。中国古典文论外译应主要面向西方知识界,全面准确透彻地译介原貌,以减少误解,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活力做出更大贡献。
- 王晓农
-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论文化性英译
-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翻译文本范畴被引量:2
- 2013年
- 翻译文本是译者基于体验认知、多重互动和概念整合机制,理解一种语言文化的文本及翻译制约因素,并将其理解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文本。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角度,探讨翻译文本的范畴问题。研究结论是,从原型范畴理论来看,作为翻译产品的翻译文本构成一个原型范畴;根据传统的翻译类型,认为该范畴包括文学翻译、普通翻译和专门翻译3个主要翻译文本次级范畴,各次级范畴都有自己的基本层次,而各种具体译本则构成其下义层次。作为翻译定义性研究尝试,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翻译文本现象和翻译文本范畴,从而更深刻地思考"翻译是什么"这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 王晓农
- 关键词:翻译文本原型范畴理论
- 论翻译的认知世界和语篇翻译的认知原则被引量:5
- 2014年
-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观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原则,构建译文语篇的微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 王晓农刘世贵
- 关键词:翻译语篇认知语言学
- 中国传统文论文本英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大中华文库》四部译本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国传统文论英译批评居文学和非文学翻译批评的中间地带。其关注要点,一是文化思想传译,二是文学艺术表现,以前者为主。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例证分析的方法,以《大中华文库》四部文论英译本为例,对文论英译进行了批评研究。研究表明,四部译本在术语和理论概念传译、文学艺术特征再现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两部译本不宜作为《大中华文库》译本。对于在译文方面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加强原文理论研究;慎重选择译者、译本;鼓励翻译批评等措施解决。当代中国传统文论英译应主要由本土学者和译者承担,向西方知识界全面准确地译介,以减少误读和误解。
- 王晓农
- 关键词:翻译批评中国传统文论《大中华文库》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