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0324410031)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钟延丰任行勤孙莉万国兰刘锋伟更多>>
-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对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药物注射临床与病理学改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头皮药物位点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选40日龄Wistar大鼠32只,其中5只为正常对照,27只制成HIBD动物模型,20d后,随机分为A、B、C 3组,各9只。①A组:用VitB1及VitB12额顶叶处注射,1次/d,共25d。②B组:功能训练(Bobath法)。③C组:不处理。各组进行临床观察干预结束58d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①临床观察:B组与C组均有明显运动、记忆、行为异常和毛发改变;A组则无明显变化(见表1);②光镜观察:B组与C组均较A组神经细胞嗜酸性变严重,慢性变性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B组又较A组严重,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电镜观察: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及星状细胞的损伤,A组均比B组和C组损伤轻(见图1-3)。结论HIBD模型可产生类似脑瘫的病理过程,药物注射疗法可明显改善神经细胞的损伤,产生修复作用。本试验为头皮药物注射治疗脑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万国兰朱登纳刘素芳任行勤刘锋伟钟延丰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药物注射额顶叶
- 头皮药物注射疗法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修复作用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头皮药物位点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选取40日龄Wistar大鼠32只。其中5只为正常对照;27只制成HIBD动物模型,20 d后随机分为3组(n=9):A组用VitB1及VitB12额顶叶处注射,1次/d,共25 d;B组功能训练(Bobath法);C组不予处理。各组进行临床观察,并于干预结束7 d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1.临床观察:B与C组均有明显运动、记忆、行为异常和毛发改变;A组则无明显变化;2.光镜观察:B与C组均较A组神经细胞嗜酸性变严重,慢性变性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均<0.05);B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电镜观察:B与C组缺血区暗细胞明显增多,细胞缩小并有空泡出现,A组改变较轻。结论HIBD模型可产生类似脑瘫的病理过程,药物注射疗法可明显改善神经细胞的损伤,产生修复作用。
- 万国兰钟延丰王新华朱登纳任行勤刘锋伟
- 关键词:额顶叶
- 穴位加位点药物注射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穴位加位点药物注射对脑瘫患儿流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分别采用穴位加位点(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部的投射区)药物注射方法和综合康复治疗两种方法。疗程结束前后均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穴位加位点药物注射法和综合康复法比较,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加位点药物注射法可以显著提高脑瘫患儿流涎的疗效。
- 孙莉苏春娅
- 关键词:脑性瘫痪流涎药物注射
- 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120例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运用基础治疗+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基础治疗+上田法。连续治疗3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3月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CDCC智力评分、修订的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肌肉定位注射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 孙莉翟红印苏春娅
- 关键词:脑性瘫痪小儿